我還是更喜歡有月的夜空,明朗、清亮,不再那么神秘莫測;月光柔和如玉,我可以盡情地賞看。
月光下的浮世,因朦朧而美麗。我似乎真地領悟了曹雪芹的“假做真時真亦假”。何為真?何為假?這世界的真像到底是怎樣?是我們眼中所看到的那樣嗎?還是我們眼中所見的只是“光”呈現(xiàn)出的假象?也許人生該如那些“心靈雞湯”所說的:不去探求什么真與假才是智慧的境界,但可惜我竟還不能脫俗,總不免會有些許在乎的事去計較一下“真”與“假”。
明月如鏡,卻照不清這浮世奇像。譬如人們見了美麗的花兒,心生喜歡,因為喜歡,便去摘了下來,因為摘了下來,這美麗的花朵便過早的凋零了,對于這花兒來說,到底是愛還是害?亦或是因愛成害?人們努力的追求著“美好”,卻往往又因忌妒毀了“美好”;人們努力地追求著“公平”,卻往往又因貪欲毀了“公平”;人們努力地追求著“幸福”,卻往往又因迷茫毀了“幸福”……世上最深莫深于“人心”,“千兩黃金易得,知己一個難求”,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若上蒼眷顧,真的有幸得一知己時,你又是否能意識到你有了一位能理解你、包容你、感知你內心苦楚的知己!而你是否也能理解、感知對方的心理,做了彼的知己?人生的怪像何其之多!
我修練不到莊子的“無是非”的境界,這世上的事,在我這里大都還是有個“對”與“錯”的。想起了曾經在課堂上對學生侃侃而談“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說的清楚的時候未必是理解透徹的時候。其實,能改的錯都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無法改的錯。縱是改了,傷害是無法削除的。孩子們犯錯的時候,總是因為害怕批評、指責而選擇隱瞞或逃避錯誤,只是他們還沒意識到,因面對錯誤而被批評、指責不是最可怕的,或者說,批評與指責不過是幫助我們減輕了心理上的負罪感,到哪一天,明明犯了錯卻聽不到一句指責,心理上才是真正的痛苦。
如水的月光,澄澈著夜空,有月的夜空,溫柔、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