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酷熱的天氣,村里的左鄰右舍,繼續勞作于松軟的泥田中。女性彎曲著腰身,靈巧地伸縮指尖插秧,插下了綠蔥蔥的秧苗,也插下了心中的希望。
幾天前位于北部的福慶水庫拉開閘門,清流涌向彎彎曲曲的中溝。經過村前的一道水口,奔騰著、歡鬧著,涌向村子四周層層的田塊。堂弟等人把自家的小型農田耕作機加足油,翻耕吃透水分的各家各戶的田塊。于是,幾近寧靜的小村莊,又賦予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曾在堂弟耕田時,接過他手中的耕作機,在準備種植烤煙的旱地上翻地。那份親近感,讓弟媳笑話我不能漏耕,免得重來自找麻煩。其實,我對這類機械早有認識,沒有復耕的可能。只要把握好耙齒的深淺度以及拐彎插入的位置,均勻地邁步,均勻地雙手使力,那是省力高效的勞作。
村里舊時的勞作,記憶猶新。少年時,小春作物收割之后,每個家庭就忙碌著挖田。挖田之初,手心和五指上磨出亮晶晶的水泡。收工回家用針刺破,液體流出,水泡散去;皮層與鮮肉的間隙,刺痛鉆心,只好用膠布裹緊。慢慢地皮膚老化,產生老繭,適應了挖田的苦活。一個季節下來,雙手幾乎散失了觸覺的敏感。
當山箐水輪到我們村的時候,三天三夜的大水,把整個村里的田間灌滿,大小塘子也有庫存。此刻,村里的男人,有的趕牛下田,翻犁、耙平早早挖好的田塊;有的用板鋤撈田間的稀土做小埂子,防止水分滲漏;有的拔秧、挑秧,送到田間讓婦女插秧。
那是一個忙碌的季節,天天有事,施肥、薅草、噴灑農藥。而金秋的收獲卻不盡人意,產量不高,品質不佳。分到人頭上的糧食有限,經常遇上年底無米下鍋的現象。難住了大人,挨餓了孩子。轉眼,新農村建設深入人心,便民的耕作設備大量推廣,種植的糧食作物品種優化,產量品質不斷提高。也讓人挖牛耕的艱辛勞動變成了遙遠的記憶。
當下,三五天的插秧很快結束,剩下來的日子,是過去無法尋覓的休養或另謀新的工作。舊時光里,休閑間隙一般在院外的石板上亂串追逐或坐在大人身邊聽故事。石板前為石子鑲嵌的場所,場邊著生四季常綠的青竹。晚風吹拂的時刻,那些修長的竹子起舞歌唱,讓童年的自己多出幾分親切和無慮。最快樂的時光是大隊(現在的村委會)三七廠的小分隊下派到村中演出,五花八門的小品與小合唱,讓單調生活的我們開了眼孔。而更多的時間常是趕著自家的豬群或毛驢到河邊空地上放牧,天黑了就圍在母親的身邊嬉鬧。
如今石頭鋪墊的空地硬化為平坦的水泥場所。四周有路,伸向每個家庭的門前,且與主干道連成沒有斷線的大網。路邊還立起了太陽能夜明燈,出入方便。若需村民聚集,則到村里的客場。那里有球場,有長廊,有客房。可以圍在桌旁,燒水、煮茶、玩牌。即使下雨,不需顧慮泥漿濺濕褲鞋,也不需跑更遠的路找廁所,分男女的干凈的公廁就坐落在球場西北角。村里的婚喪大事,大家都會到場,以表一份關心和祝福。
過去這份親近感是缺失的。那時誰家辦事,主人顧慮重重,生怕遭人笑話。說窮成這樣子了,何須硬撐呢。近年來,這份擔憂徹底解除了,一家之事就是大家之事。不分彼此,沒有親疏。能出力的出力,能幫忙的幫忙,直到所辦之事圓滿結束。正因為這樣,我不會錯過左鄰右舍辦事時參與的機會。心里明白,唯有與村里老少男女聚在一起,心里才覺得溫暖。那是久別的童年時光的再現,那是村里人樸實真情的復蘇。
小村巨變,帶來每個家庭注重禮儀,如沐浴春風一般,滋潤心房。過去村里橫蠻不講理的同齡人,如今見面相互笑臉相迎。到對方家里閑坐時,送上茶水、香煙。普通的家中,沙發、電視、電器、茶幾等家具,樣樣俱全,不著塵跡。晚輩也主動示好,端出冰箱里儲藏的水果和飲料,讓你品嘗或解渴。如此,讓空手入戶的我,感覺不夠大方。想想發小,他們抹去了舊日的粗俗,舉止得體。既不夸張,也無自卑,更多實在。談及住上新屋時的感受不免說,住這樣的房子實在不便,不可能像住老院子那樣隨心所欲,也是麻煩呀。
說著說著又笑起來,這樣的小洋樓,過去是不敢想的,如今在他們手上建成了。可晚輩還不滿意,另起爐灶,建蓋時尚的別墅。可以停放小汽車,可以栽培果木,可以跟緊時代。站在晚輩別墅頂部的涼亭前,舉目四望。遠處山巒蒼茫,白云悠悠;近處青竹碧翠,炮仗花開。圍桌而坐,綠茶溢香。慢慢品茗,慢慢閑聊,仿佛仙境幻象,可它又真真實實地存在于現實中。
我曾對侄兒說,建這樣的別墅沒人住呀?他說,家家這樣,我能怎樣?!初聽有點攀比的味道,仔細思量那是家境殷實。也許是我住慣自家小院的緣故,在村中的別墅內逗留,心存不適感。可我又能怎樣,弟弟家的新屋不也這樣?室內設施齊全,室外草坪花香,門外菜地平整;綠水纏繞四周,果樹綠葉茂密,樹下蔬菜輕盈。而對外經營的窗口涉及各類業務,可存取現金、可預購火車票機票、可托運快件,可轉運家鄉的特產。小鳥雖小,五臟俱全,服務于小村莊里每個人所需辦理的業務。
小村,過去是我生長的地方,現在是我依戀的故土。每周回家,在老家也好,弟弟家也罷。出門時,可以欣賞綠水青山,可以塘邊甩桿釣魚。或在弟弟家的菜園里修剪果樹,摘取美味蔬菜;或陪著老人聊起最新的國際國內大事。大家驚嘆國力的強大,經濟的發展,實現了過去想辦而現在辦成的夢想。父親常說,假如再年輕一點就好了;母親說,好好的活著就可以了;我說,心情好,一切就好。
目睹村里擺脫了過去的貧窮,步入小康。回家的我,溫潤于始終不改的鄉音中,相處于安居樂業的空間里,欣喜于小村巨變的新時代。忽然明白,村民在酷熱的天氣下勞動,她們靈巧地伸縮指尖插秧,插下了綠蔥蔥的秧苗,也插下了心中滿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