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芒種之后,天就一天天熱了起來。一些人紛紛躲進樹蔭里、空調下避暑。周日,應朋友之邀前往芍藥谷賞花。其實,在六月天,我還是對芍藥谷花的開放存在一定的懷疑,平時的芍藥花開在牡丹花之后,多在四月下旬。疑惑之心促使前往。
從縣城出發,驅車五十公里到達嶂石巖景區,無心賞景,徒步前行,大約二十公里彎彎曲曲的山路之后,達到寒山腦。時值盛夏時節,山上涼風拂面,轉眼東望,山谷中盛開著美麗的花朵,仔細觀看,哦,這就是美麗迷人的芍藥谷。六月天看到的是四月的景色,不禁讓我想起白居易那膾炙人口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為了欣賞這難得一見的美景,我們攀巖著一路的懸崖峭壁,一位隊友還掉了隊。前行的路上,一位年長的隊友因道路難行和遙遠,曾幾度放棄登山觀景,在一位中年隊友的極力鼓勵下“一切困難都是紙老虎”,年長的隊友才重新揚起登頂的風帆。盡管烈日炎炎,炙烤著我們黃色的皮膚火辣辣的疼,幾度令人眼前發黑,我們依然穿松林、過峭壁、趟土坡、攀石巖、越陡坡......終于在下午兩點到達了寒山腦。望山下,一坡芍藥花絢麗多姿,無限風光在眼前。為了近距離觀賞這整個山谷的美,我們一路狂奔而下,哪管它灌木與荊棘,哪管它亂石與雜草。嗅一嗅烈日下盛開的粉紅色芍藥花,令人肺腑迷香,朵朵芍藥花爭奇斗艷,高低不一,微微開放的花瓣像一朵朵蓮花的睡衣,托起粉色柱狀的花蕊,散發著誘人的花香。也引來了一只只蜜蜂穿梭其間,嗡嗡嚶嚶的,一對美麗的蝴蝶在花前翩翩起舞,上下翻飛,它們一定也是聞香而來,為花而舞。一些芍藥含苞待放,在枝頭搖搖晃晃,像是迎接賞花的一組組人群,它們與游人親密著,舞動著,悄悄地訴說著什么。前天的一場狂風暴雨加冰雹似乎并沒有把芍藥花怎樣,各個頂著嬌艷的身軀,筆直堅挺,在陽光下茁壯的微笑著,開放著,誘人著。
人們在花朵間或蹲、或站、或跳、或叫、或笑、或歌,在花前擺出了最美的身姿,閃動著靚麗的神采,在鏡頭前留下了難忘而美麗的瞬間。那身影留在了花前花后,那笑聲笑聲蕩漾在芍藥谷里的角角落落。
蹲在花中,一朵朵芍藥花頻頻招手、點頭,極像賓館門前彬彬有禮的少女,端莊,秀麗,儀態大方。
這場花的盛會不知道迎來送往了多少人,花叢間被游人踏出光滑的地面,阻止了野草的蔓延和瘋長。人們為了趕來觀賞這六月的芬芳,不惜山隔、水阻、石擋、路滑、強光、日曬、路遙......不惜早起貪黑,不惜白水饅頭,不惜蚊蟲叮咬,不惜手腳起泡......
細想也是,倘若這花事在縣城周圍,在六月天,豈不是被觀賞的人群摩肩接踵,不知歸途,流連忘返。不僅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也只有在這窮鄉僻壤之處才能見到這絕世景色。那些知難而退,望而卻步的人是很難欣賞到山谷里這一番景致的,或許這也是當初栽花之人的初衷吧。
站在花叢中,既能感受到炙熱的夏風拂面,又能聞到春天的花香。既有夏天的驕陽,又有春天的感受。這一棵棵芍藥花繁茂而茁壯,它們與土壤親吻,深入大地母親的懷抱。這里海拔1600多米,山谷里土質肥沃,陽面半坡可以蓄水增溫,晝夜溫差大,才能形成這獨特的而又比山下晚一個季節的“世外桃源”。讓那些沒有趕得上春天花事的人,在這里大飽眼福,讓那些不畏艱險的人,在這里盡賞芬芳。
在方圓幾公里內,渺無人煙,四周全是山崖峭壁,是誰在這里種植下這塊近十畝地的芍藥花,在我們心中是個謎。一位資深的當地人告訴我們,這一片山谷地肥、向陽,人煙稀少,大概十幾年以前專為探險者開辟的人間仙境。我們為種植人辛勤付出而高興,感恩他們的勞動和艱辛。
芍藥根又名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莖、須根及泥沙,曬干。苦,微寒。歸肝經。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鎮痛通經的功效。白芍是地道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用量較大、用途廣泛而聞名。
唐代錢起曾經詩云:“芍藥花開出舊欄,春衫掩淚再來看。主人不在花生長,更勝青松守歲寒。”芍藥花默默地生長,盡管主人已經不知去向,但芍藥花不在乎人們的觀賞和贊美。
芍藥谷,你的春天雖不美好,你的夏天卻絢麗多姿,引人入勝,引無數游客競折腰,你的秋天一定會碩果累累。
美麗的芍藥谷,燦爛如春,明年夏天我們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