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水,轉眼便到了寒冬臘月。一天的早晨,在田野里放眼一望,可以看到從枯黃的草中抽出鮮嫩的葉兒,那是草兒快過年時急切盼望春天快快來臨從心里飄出的喜悅。
隨著村里在外打工的人們陸陸續續回來,年也加快向前奔跑的速度,按著時令分秒計算著腳步,似乎一天比一天快,那淡淡的鄉愁呈現出迫不急待地想開啟來年春天時間窗口的樣子,悄悄地向外漾出年里獨有的溫馨甜美的味道,逐漸變得越來越濃。它無處不在,充斥在忙碌人們的身影中,浸在人們迎接新春的歡聲笑語里。
可是,即使是這樣,似乎也找不到了孩提時代那種年的味道。這些在外務工的人在村里呆的時間很短,有的人有一個多月,有的臘月二十七到家可能初一就回到打工地,時間很短。在鄉里即使是走親訪友聚在一起,也是聊不完的天、看不完的手機、刷不完的屏、聊不完的微信、看不完的朋友圈,如何謀劃好討生活的路子一直是他們的熱議的主題。過年就象履行一個必須履行的義務一樣,成了一個時間節點和一個表象符號,走了一下程序,在打工地與家之間坐車轉了一個來回似的。在年形式里沒有了那種讓人難以忘懷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消失在時間的沙漏里。
以前,過年就象一場盛大的演出,在一種古老的儀式里等待大人們和小孩們去慢慢開啟,用盡各種樸素的內容去演繹,濃郁的味道一直都讓人懷戀。在年的味道里面,不僅有那一縷縷炊煙在故鄉的上空歡快不停地躍動,刺激每一個孩子的味蕾,更有那為年奔波象極了演員的人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織編出讓人感動的各類故事,觸及關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使得人們對年在心里有一種由心而來的崇敬與可親。而我,每年都會攜家帶口,不辭辛苦地回到家鄉過年,與70多歲的母親在一起,與弟北一家人在一起好好過幾天,聚一聚,不為別的,就是想找回和重溫一下那久違的兒時年味。
一到臘月,我們這干孩子們便會不由地心里庠庠,急切地踮起腳來,向正在迎面而來的時光深處不停地張望,扳著手指數著,天天希望時光趕快過去,盼望過年的日子趕快來臨。對于大人們來說,由于貧苦,要讓兒女們在年里過的開心,需花上一段精細的心事,可能是一個月甚至一年的準備,不但有儀式還有充實的內容,才能讓年過得踏實有味。因為,年過得的好不好,過的和睦不和睦,在我們父母那輩人的心中,是來年生活愿景是否亮麗、家事是否順利的重要權值。
歲月,在無數次平平淡淡的博擊中,應著時令不斷向前行進,毫不猶豫地進行一場莊嚴的跨越,在消釋漸行漸遠的蹉跎將美好記憶刻進心靈深處的同時,開啟著又一個希望之門,在新年鐘聲的聲音撞響心里期待和向往的時候,也將兒時準備過年的一個個往事揖成了用心虔誠相守的片段,在心里慢慢回憶。
在兒時那些過年的場景里,許多事情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都沒有忘記,卻一直植根于我的心里,無法抹去。而我,總不停地在年的陌上回望,在靜靜停在那里的憶中盡情地欣賞兒時父母留下的過年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