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9年6月23日,也許老天的眷顧,數日大雨滂沱的景德鎮天空驟晴。此日,珠山區文聯、珠山區詩詞學會、珠山區作協,聯合主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的所屬會員三十余人,前往“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荷塘鄉(荷塘墾殖場)文學創作采風。
“南泥灣”,耳熟能詳的地名,延安精神的發源地。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曾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優秀兒女。今日,當我采風“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內心萌生了許多的期待。
臨行,度娘告訴我:素有“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光榮稱號的荷塘鄉,地處景德鎮市昌江區南部山區,東與浮梁縣壽安鄉相連,南與樂平市科山、塔前接壤,西與鲇魚山毗鄰,北與呂蒙鄉銜接。距市中心三十華里路程。
旅游車行駛在山間的柏油路上,非常平穩。兩旁的林海掠過車窗:濃綠、翠綠、墨綠、黃綠、白綠、碧綠、鵝黃綠。當風神降臨,它們似乎踏著音樂節拍,縱情地搖曳、跳躍、騰挪、蹁躚;路邊溪水清澈,蜿蜒迂回;時時有鳥兒飛越車前,撒下一串悅耳的問候聲,害羞地返回林間。這就是江南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嗎?是的,荷塘舒展它優雅的雙臂,給我們一行來了個大大的擁抱。
移步荷塘歷史展覽館,當年珍貴的歷史資料依舊鮮活。荷塘被授予“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長薌書院山長、作家洪東亮先生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是1957年12月的一天,鄱陽縣贛劇團內坐無虛席,人頭攢動,主席臺上32名青年莊嚴宣誓:“下放荷塘,建設荷塘,不見成效,不回家鄉。”錚錚誓言,擲地有聲。當年,他們堅決響應中共江西省委開發山區,建設革命老根據地的號召,懷揣僅有的三千元貸款,帶著燃燒般的激情與簡單行裝,來到了荷塘。
面對荷塘的荒山,面對荷塘的惡水,面對荷塘的貧瘠的田地,他們硬是憑著堅定的信念,不屈不饒的意志,把荷塘改造成“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恕我筆拙,不知道怎樣落筆,選擇恰當的文字描述他們的英雄傳奇故事,但是,從當年荷塘流行的諺語,可以詮釋荷塘人如何把荷塘改造成山青,田肥,路寬,場興的新墾區。
“干到臘月二十九,過了初三又動手。”“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晴天趁早摸黑不停干。”“困難重重,領導帶頭就好辦,干字當頭就不難。”“建設山區不辦糧,好比吃奶的孩子沒有娘。”“依靠錢辦不到的事,依靠群眾可以辦到;依靠錢可以辦到的,依靠群眾可以很快辦到。”諺語樸素簡潔,卻又不失形象生動。
荷塘的壯舉,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評價、肯定,中央最具權威媒體極其關注。1964年2月在全國農墾會議上,荷塘墾殖場被評為“自立更生,勤儉辦場”先進農場。1965年3月荷塘墾殖場被選定為國家農墾部樣板農場。1965年7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發揚南泥灣革命精神__評江西荷塘墾殖場自立更生,綜合經營的成就》的社論。1966年5月3日“荷塘__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展覽”在北京農業展覽館展出。1966年7月國家農墾部在荷塘墾殖場召開南方四省樣板座談會。歲月流逝,而荷塘墾殖場的昔日榮光,依然星光燦爛,永遠彪炳于歷史的天空,令后人敬仰。
花兒為什么這樣鮮?為什么這樣鮮?哎!鮮得使人不忍離去,它是烈士的血液來澆灌。觀賞百荷園,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的輝映下,格外地鮮艷奪目。或許有人輕吟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刻,于我的情緒多被腳下這片紅色的土地所左右。那人、那事,立刻鮮活起來。
早在20世紀30年代,荷塘曾經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革命老根據地之一。1930年,無產階級革命家方志敏曾經親臨此地領導革命。英勇善戰,赫赫有名的樂北游擊隊也在1935年荷塘的深山密林之中成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拋頭顱,灑熱血,戰死沙場。為勞苦大眾得解放,荷塘人高舉革命的紅旗,前赴后繼。
現在的荷塘鄉鄉政府所在地童坊村北,有座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那是解放后為緬懷革命先烈而建立。時任江西省第一任省長的邵式平同志親自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體飽滿,蒼勁有力。革命先烈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撫摸碑墻上先烈們名字,見字如人。血脈賁張,頓生諸多感慨、思考,尤其是今天我輩之肩頭的使命。欣慰的是親眼目睹許多單位,群眾,前來烈士紀念碑前瞻仰,敘述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采風荷塘,流連忘返。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荷塘精神、紅色記憶,你是力量的源泉!踏著荷塘人的足跡,沿著他們的故事行走,一駐足、一回首,一股暖暖的情緒涌上心頭。我情不自禁口拈拙詩一首:
夏初隨友訪荷塘,山郭疊云靈繡妝。
紅色流年印心底,先賢烈士耀碑墻。
艱辛植樹綠林壑,困苦耕田滿粟倉。
農墾曾經舞旗幟,今時高唱再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