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好友天池山微信相邀,去水口山耀佛和尚那喝茶。正好上午沒事,欲去戶外散散心,于是欣然應允。我開車,與天池山、壯溪同行。
10點多,水口山,山灣灣里,日光還沒直射,就很燥熱。夏蟬賣力的唱著老腔“西壓死,西壓死,西壓死”……把座清靜的古寺廟,搞得開演唱會似的。
水口山,土名鰲首山,其狀似鰲頭而得名。
立鰲首,俯視黔陽古城,閭閻疊狀如云,沅水為湖,潕水如帶。壯溪,手指左側赤峰山,右側虎山說:“沒修鐵路大橋前,左寶塔,右玉皇閣;沒修電站前,沅水撲面而來,這里就像水口,吞噬著潕水、清江水。如今,一橋飛架,似根扁擔,挑起二山。”
回首,鰲頭充氣拱門,喜慶,還真是開“演唱會”,鑼鼓喧天。鰲背,香客影影綽綽,香紙、蠟燭、高香,擺了一路。壯溪肯定,今天這架勢,肯定有什么大法事。翻看了一下日歷,六月十九日(陰歷),立刻想到觀音娘娘的生日。
相傳,觀音有三個生日,分別是農歷三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
我仨沒急著求神拜佛,也沒擾耀佛做法事,而是從三寶講寺,過古廟廚房,于山灣,尋得一井。井在山灣腰,四方端正,大而深,似池塘,直視無礙。井邊,提桶打水的頗多,我嘗嘗,冰涼消暑,甘甜可口。用勺,舀著澆灌,清冷砭骨。
山灣腰圍,竹樹環合,一片片青蔥。走石砌臺階上,一原汁原味小土坪,青草綠油油的,平坦。它曾被竹樹占領過,有枯竹蔸。枯竹蔸旁,青草味混著竹香,沁人心脾。三圍竹熠熠,翠綠修長;竹尾蟬聲聲,聲震山嶺。夏熱,絲毫沒因竹林陰翳而消暑。我們額上,汗珠滲得直流,濕透衣背。天池山調侃說:“這是最天然的排毒方式。”
仰視山灣,竹林茂密。右側,抬頭,有一壁陡的石砌天梯,往山嶺深處延伸。我仨沒有畏怯,邊說,邊登梯。一路上,蟬聲,似陜西老腔,高亢渾厚,音色粗獷,送咱們步步高升。兩邊竹林,間雜杉木,也苗條頎長。它們都沒屈服惡毒的太陽公公,也沒做出大不敬,搖頭晃腦的,卻選擇沉默是金。倒是那蟬,天生的暴脾氣,一路鼓噪,為它們抱打不平,欲替它們鳴熱叫燥。蟬聲從山腳,套著我們的步伐,聲嘶竭力地喊,抬腳“西”,踏腳“壓死”,抬腳又“西”,踏腳又“壓死”……有時,“壓死”的“死”還拖音。溫和的天池山,抬腳“西壓死”,踏腳也“西壓死”……我與壯溪,拾級比他快半拍,“西”,“壓死”,“西”,“壓死”,先登上天梯盡頭。俯瞰,天池山,在天梯腰上;山腳有香客,瞅著咱,望梯興嘆。
壯溪有心,數著階梯上,說有三百三十七級臺階。
天梯盡頭,其實還沒到山頂。左橫小土路,四五十米處,見一農家小屋,竹籬環合;h下沒菊,柴扉也沒犬吠。要是陶潛至此,必樂不思返。蟬聲,此時小了,長腳蚊卻如海灣集結的F35,冷不丁的朝你叮。也許它們長時間沒開葷,叮上了,死咬不放。打死它,也不松口。三人中,唯我穿長短褲,可憐兮兮,緊張兮兮,左右開弓。
移開竹籬,進了院子,就當普通農家小屋,清幽宜人。壯溪說,平日這里沒人,是和尚閉關的場所。我想,在這閉關,清靜,塵世間一切紛爭,雜念,都將頓逝。難怪王昌齡至此,賦詩《靜法師東齋》,詩曰:“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隱情。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琴書全雅道,視聽已無生。閉戶脫三界,白云自虛盈。”揣摩之,意境深邃,有超然之感。
坐壁檐下,沉寂的山林,除了蟬噪聲、鳥鳴聲,就我仨在閑語。有詩《水口山耀佛東籬》云:
農家小舍云嶺上,天梯直上竹林端。
蟬噪閑談話耀佛,心靜修煉成美談。
院靜鳥語心悠悠,凡塵雜念情綿綿。
走出東籬小柴扉,蒼狗白云合十禪。
下山比上山快,衣背汗涔涔。鑼鼓缽子聲,聲聲入耳。我仨尋聲而去,原來觀音生日這天,寺廟有放生習俗。三寶講寺后,耀佛在主持放生儀式,與眾徒誦經拜觀音。他們很虔誠,烈日下,口里念念有詞,耀佛或跪,或拜,或直立,或繞眾徒,播撒圣水。耀佛額頭滲汗,眾徒臉頰汗淋淋,都沒絲毫退怯。我也雙手合十,學著眾徒,對著觀音像作揖。儀式還真長,經文還真難念。唱詞,清晰又模糊,好像我也能聽明白,勸人行善好德。
儀式結束,兩壯漢,用三輪車裝著一大收納柜(塑料的)泥鰍,去沅水邊放生;又兩清瘦長者,拎著十六只鸚鵡籠,六只野雞籠,四只畫眉籠,朝水口廟山上走。這些小生靈,也許知道了要脫離“樊籠”,回歸自然,高興的,清水涌動,上下翻滾,樊籬撲棱。
間歇,我拜了釋迦牟尼佛大殿,觀音大殿,玉皇大帝殿。殿外六和亭,竹樹稀松,周圍有童像石雕群:童子握卷,稚手撫雀,臥地沉思,雙手合缽,翻卷凝神,挑水林間的。莫不神態栩栩如生。
耀佛接待了我們,茶道中,他說出了與佛結緣的經歷。
他本是個熱血青年,當過兵,下過海,去過深圳,干過影樓。北漂去過天津,在天津大學,學過廣告策劃。后因廣告策劃,上過衡山南岳,做過義工,與佛法結緣。出家過常德石門,后又去了洪江嵩嶺寺。嵩嶺山上,他吩咐弟子,溯沅水,之黔城段,找一處靠山臨水的寺廟,欲潛心念佛,普度眾生。
弟子很快就找到了黔城水口山寺廟。2004年,他從洪江嵩嶺山,來到了黔城水口山。
耀佛,是個文化僧人。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也關注國家的前途。他說:“佛,也要與時俱進,與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宣揚佛法,目的就是要與人為善,多做善事。每逢觀音娘娘生日,放生,也是在告誡凡塵俗子,要注意生態平衡,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喝茶,我們只是個幌子。它讓我真真體會到,做僧人,也不易。他們也有責任,與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也有義務,向信徒詮釋佛法就是“為人民服務”。離開時,讓我突然想起來時的溫馨一幕:一老嫗,在水口山山腳,馬路邊,欲去黔城街上。一輛小車,正好從水口山寺廟下來,老嫗招手,欲搭車。車還真停了,載老嫗走了。事后,我仨小議:這老嫗年老色衰,司機竟然愿載,是不是水口山寺廟和尚感化了她(女司機)?我仨答案一致,“佛能渡人”。
我當時頓悟:不管你在哪崗位,把“為人民服務”這五字,了然于心,去踐行,你就是寺廟的佛,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