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查詢當地的慧明寺,內容寥寥無幾,即使有一點,多是雷同。所寫文章難以說服人心,也無法梳理古寺的歷史脈絡和曾經的輝煌。
一
古寺所在地與我的老家隸屬同一個鎮,兩地相距幾公里。我的老家在關巍公路下面,慧明寺在關巍公路上方。雖說是公路上方,其實已是哀牢山山脈的延長線,山峰延綿起伏,山箐深幽狹長,山坡慢慢沉積紅土,梯田層層滋養作物。慧明寺就處于田疇的包圍中,袒露古老的容顏,最引人注目的當是西北角高聳的樓塔。
慧明寺占地面積五千多平米,東側所倚之山叫伏虎山,遠眺山色蔥綠,后來我到草廠村深入其中,看到這些綠色的植被多是核桃林和云南松。南側為北橋河,為伏虎山腹部流淌而來的清澈山水,走進溪邊能聽到汩汩之聲不斷,掬起清泉入口,甘冽清爽。西邊緊靠張官廠村落,直視村社的外貌,或青磚白瓦或漏出一角的別墅,前前后后被茂密的古樹覆蓋。北側為霧氣蒙蒙的點蒼山,阻隔了視線,也將巍山與大理市分割成不同的地域和風景。
慧明寺呈東西向長方形,相對平坦整齊,紅土夯實的墻體圍住佛地。因年代甚久,西南面的土墻已坍塌,其他維修的墻體用磚石所砌,并用寺廟中常用的土紅色加以裝飾。而山門古舊,木架斗拱雨水浸濕而斑駁,高懸的“慧明禪寺”大匾,字跡模糊,但莊重渾厚;兩側的壁畫僅為依稀的彩色條紋,對聯失去固有的本色,仔細辨認才能知曉字跡。
古寺的主殿在長方形的中心線上共四個大殿,坐西朝東,整齊排列。每個主殿外,兩側都有廂房,構成以主殿為中心的天井,天井之間由兩側廂房的走道連通。每個天井內古柏蒼老,花木溢香。香客可以石級進入主殿,焚香燒紙,跪拜神像;或在廂房品茗乘涼,品嘗素餐。
這些主殿由天王殿、如來殿、羅漢殿、觀音殿等組成。屬木質結構,氣勢磅礴,雕龍畫棟,色彩豐富。我僅進入其中一個主殿,殿內佛像圓潤豐滿,莊嚴慈祥,著裝線條流暢,彩繪艷麗。當然,主殿布局和佛像外觀,與其他地區的古剎有相似之處,皆為弘揚佛教內涵,讓人摒棄假丑惡,銘記真善美,擁有仁慈之心,濟世黎民之意。
二
與年輕主持交流較為投緣,聽到我有親臨塔樓的愿望時,他沒有拒絕,到廂房內取出鑰匙,讓我隨意觀賞。某種意義上講,此行重點就是登上塔樓。因為從網絡上的文字中知道,這座塔樓很難涉足,多因木質破舊,防止倒塌而拒絕登高。
塔樓總高三十三點四米,基部為石塊砌成的正方形高臺;塔樓共五層,第一層是正方形飛檐翹角;第二層至第五層卻為八角形飛檐翹角,可謂“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檐與白云相親、與鳥兒相戲,與天地自然相合、與歲月時光相伴。不知古人建蓋和今人維修時是怎樣完成這些高難度的杰作?
從第二層樓開始屋檐下鑲嵌玻璃窗,仰目觀之,光潔明凈,估計有人經常擦洗收拾。而頂部依然是古塔所擁有的歷經風雨洗禮的呈暗色的寶頂,顯得十分醒目,亦讓塔樓在逐層收縮的過程中完成塔的意象。
拾級進入第一層的高臺,仰頭發現每層樓閣的中心都有八邊形的空心部分,用圍欄加固防險,且八方形的空心部分依次逐層減小,但能看到頂部特殊的佛祖的心印。查詢典籍知道,“卐”字最早已在新石器時代出現;梵文中義為“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現在大海云天之間的吉祥象征;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又把它定為“萬”字,即“吉祥萬德之所集”,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卐”字在佛教史上經演變、發展、引伸,為堅固、永恒不變、辟邪趨吉,表示永恒的吉祥符號。
當我打開登樓的樓門,隨后跟上了一位當地的婦女。我問,是不是怕倒塌,才鎖上門?她說,三年前才修好的,根本不會發生意外。接著她又道,當然,這座樓,只有廟會期間,香客朝拜菩薩時才開放。
的確,維修一新的樓層,除第一層的巨柱滯留霜雪削蝕的痕跡外,其他梁柱松油滲透的木材構成,近乎牢不可破。樓梯第一層靠東北轉南升高,第二層至第四層都是從西向東爬升。樓道很狹仄,且陡峭,必須扶住兩側的欄桿,上下行走才安全。
三
當我走入二層時,看到兩座佛像,一尊是玉石菩薩臥像,一尊是玉石菩薩坐像,而臥像足部立著一方匾,上寫“玉佛殿”。如此,我明白了塔樓原來叫玉佛殿。繼續往上走,看到三層上獨奉一尊玉石釋迦牟尼佛像。而第四層和第五層分別供奉兩尊玉石觀音坐像。她們都彩畫得慈眉善面,明眸含笑,給人以萬般的慰藉,賦予寧靜的心神。我只能虔誠膜拜,送上滿心的祈禱。
走完樓閣,發現樓層到了頂部,層高相對較低,醒目者為佛祖之心印。若舉起手臂,可觸瓦楞。不管怎樣,每層登高,都有不同的視野。每層布局顯得格外清新,另人叫絕。這座塔樓外部的瓦楞間沒有萋萋枯草,寧靜的環境中,只有主持播放的佛音縈繞,而在頂層彎腰依著窗前四望,東邊的伏虎山蔥蔥郁郁,南部的巍寶山朦朦朧朧,西邊的垅圩圖山如巨龍盤踞,北端的點蒼山似蒼鷹高翔。
西側的紅河,彎彎曲曲從北部向南橫穿整個平川,勾畫出河岸兩側不同的綠意。那些鄉村點綴成綠毯上的明珠,雨后薄霧中展露出似是低眉含羞似是明眸張望的靚影,讓人心曠神怡。近處俯視間,四座主殿樸實典雅,莊重華貴。古木茂密,紫荊花紅。修竹凌風,婀娜多姿。曲徑通幽,香煙繚繞。難怪擁有清代乾隆年間,永北直隸廳訓導劉德緒夜宿慧明寺后,留下“薄暮扣禪扉,曲徑繞修竹;幽寂悅心神,疑人古天竺”的詩句。
這次到慧明寺,是慕名塔樓而來。當他人觀光此寺時留有遺憾,而我多了幾許欣喜,足矣。
四
據寺內碑該記載,慧明寺為明代蒙化衛(即駐兵點)“明威將軍”張穎川及其子張少川匯同僧人建造,明代萬歷年間僧人金山等進行擴建,后經歷代復修擴建,規模宏大,殿宇輝煌。亦因將軍落戶此地,所在村落形成了至今未改的“張官廠”之稱謂。
寺內現存一塊明代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云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孫學易撰寫的《慧明禪寺碑記》,整個石碑高一點三七米,寬零點五七米,碑文共一十六行,采用行書寫成,記載了慧明寺修建過程和當時佛教的傳播情況,是縣境內現存較早的碑文。
慧明寺由于歷代佛教僧俗眾多,佛教傳統根基深厚,且出現了金山、本空等較有名氣的主持,所以保持了完整規范的佛教儀規,是縣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場所。亦因旅居緬甸臘戌園通寺的出家法師僧心法于一九九五年向慧明寺捐贈了一尊漢白玉佛像(即前敘之玉佛殿中的“釋迦牟尼佛”),激起寺內僧人及周邊香客投資近萬元,于次年購進六尊漢白玉佛像供俸,形成獨具一格的玉佛殿,使得游人如市,聲名遠播,成為云南滇西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經常涉足之地。
慧明寺似乎是建在村邊,網絡上描述此寺屬于遠離高山處于村寨包裹的幾乎屬于平壩的寺院,我覺得那僅是當下現狀。記憶中,五十年前吧,整個東部的哀牢山脈和西部的無量山脈,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各個村莊周圍都被森林環繞,或者說,各個村寨都是在叢林中開發而成。
據年輕主持與我交流中知曉,當他們挖掘寺內的土層時,竟然刨出了幾人才能圍抱的柏樹巨大根系。這也說明遠年在寺內種植的古木,應該是超越我們的想象。即使是現在,周圍還零星地生長著蒼老的大茶樹以及遮天蔽日的大榕樹?梢韵胍姡陌倭嗄昵埃@里絕對是古木叢生的山麓,而古寺則藏于森林中。
五
誠然,古寺歷經數百年的變遷,還能保留基本的原貌,實在不易。若說佛教寄寓的理念,大多應該從古寺的稱謂上揭曉。
“慧明”二字,是佛教術語,乃智慧光明之意。又作慧燈明、慧燈。謂智慧能破除迷妄,譬如燈火之袪除黑暗。進一步深究,從《長阿含》卷知道:“云何為慧?”佛言:“若三昧心清凈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乃至得三明,除去無明,生于慧明,滅于暗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
以我初淺的思維該是這樣的:人的私欲都藏于潛意識中,是人很難根除的暗冥,始終肆意地糾結人心,準備占據不為己有的名利,蒙蔽人本應具備的基本理智,從而走向了迷妄的境地,不能自拔。
如何讓人生盡可能地減少迷妄,不至于陷入黑暗的深淵?唯有任何時刻處于任何平臺都理智一點,正如點亮心燈一般,那么,你的心態就會坦蕩一點,你的談吐就會淡定一點,你的行為就會干凈一點。生命之流就能響起美妙的回音,以此從容地面對苦辣酸甜、悲歡離合、陰晴月缺。
慧明者,必先有慧根,則心燈明亮,在清醒的意志引領下,讓自己始終能夠辨別什么是深淵的邊緣,避開看似溫柔卻是暗藏陷阱的人事環境,處于清凈無穢的狀態,置身于有風險但屬順應時代的制高點。如此,一個人才能抵達世人皆昏我獨醒的最佳境界。
固然,獨醒者,必是清寂的,正如慧明古寺一樣寂靜無聲。既然古寺數百年不改稱謂,自有世間少數獨醒者,來此修身,三昧心清凈。我亦釋然,雖難以滯留古寺于來日漫長的歲月,但能欣賞塔樓仙境,并念及慧明之淺顯佛理,亦心存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