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五百年間曾出一個半圣人。清朝末年,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算一個。這次有幸,到寧波余姚,也就是王陽明的故鄉(xiāng)。而我最喜歡他說的一句話是“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我們是清晨到的余姚,云破日出,讓這座充滿故事的小城熱鬧起來了。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在一家面館坐了,老板推薦了當(dāng)?shù)刈钣刑厣男↑S魚面。一會兒,四碗熱氣騰騰的小黃魚面端了上來,香氣撲鼻。幾口下肚,唇齒留香。我從一碗小黃魚面開始,聞香漸識余姚。
八點左右,見一牌樓,牌樓兩側(cè)各有一石獅子,正面書“新建伯”(王陽明的封號),走過牌樓,一尊王陽明的雕像,浮現(xiàn)在眼前。旁有一提示牌,寫著“王守仁故居”。順著指示牌往里走,就是王陽明故居了。一代大家故居,于鬧事馬路旁,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王陽明故居大廳,掛著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溯姚江一派斯為正印,下聯(lián):集心學(xué)大成共仰宗師。這幅對聯(lián),主要是肯定了王陽明在哲學(xué)研究上的貢獻(xiàn)及其功績的肯定。再往里走,就是壽山堂,庭院不大,典型的江南民居風(fēng)格。壽山堂內(nèi)明間廊下,掛有姜東舒所書的“真三不朽匾”,這是對王陽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高度評價。而王陽明真正的故居,是在整個建筑后的瑞云樓。據(jù)說是因王陽明出生時,他祖母夢見了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話,故名瑞云樓。
瑞云樓分上下兩層,建筑并不復(fù)雜,也不是特別大。一樓主要陳列了王陽明生平所至的各地遺跡圖片,詩文名篇,部分實物資料,及部分不完全手札。它介紹了王陽明先生一生的業(yè)績成就,讓我深刻地了解到他“知行合一”的理論,更讓我立體的了解了這位歷史上的心學(xué)大師。二樓主要是展示他家的生活場景。一間間小小的房間里面,一桌一椅,仿佛都在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都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故居外的世界,不停在改變,故居里的世界,好像按了暫停鍵。
從故居出來,差不多正午了。烈日當(dāng)空,我們打算體驗一把民宿,便駕車去了錦谷園。當(dāng)我們找到心儀的民宿,安頓下來時,已經(jīng)是下午。入住民宿,我對這個臨時的小家甚是滿意。不一會,下了一場太陽雨。雨后,遠(yuǎn)處山坡上,有一道淡淡的彩虹。潮濕的空氣,翠綠的山野,半天藍(lán),半天白,彩虹悠然的掛著。
我穿上人字拖,拿一把蒲扇,在胡同里轉(zhuǎn)悠著。斑駁的墻上,有一些青苔。腳下不平的石板,有些積水,倒映出湛藍(lán)的天空。從小販攤上,買上半個紅瓤的大西瓜,加一把勺子,坐在臺階上吃,甜進(jìn)心頭。有一滴水,砸在西瓜上,抬頭看,又一滴砸在我的臉上,原來是房檐還在滴水。頭頂上,一半是房檐,一半是藍(lán)天白云。有一朵云,好像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應(yīng)該是王陽明老前輩吧。也許是他,回來看看自己的故鄉(xiāng)。
一陣微風(fēng)吹過,原來這就是夏天啊,這就是余姚的夏天啊!
當(dāng)街頭巷尾,飄來陣陣香味,太陽的余暉,已被幾家裊裊升起的炊煙,布上了朦朧的白色。回到名宿,爸爸媽媽已經(jīng)做好了飯菜。這樣慵懶的生活,應(yīng)該也可以把它稱作美好了吧。
第二天,我們在攀登過四明山后,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盡管登山的過程很累,但我們一家都挺開心的,剩下的也都是喜悅。
從五百年前的王陽明,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余姚歷史的時間軸上,從不缺少濃墨重彩的筆墨。陽明故居,古色古香;錦谷園,嫵媚多嬌;四明山,青翠欲滴。從一碗小黃魚面開始,聞香識了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