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年的小學時光,是在景德鎮六小度過的。一直以來,我很羨慕那些文學大咖,每每憶起自己的小學時光,記憶超人,無論是學校的人文地理,還是在校時的學習與生活的往事,筆下總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仿佛發生在昨天。而我再怎么在腦海深處打撈,收獲只是記憶的碎片,只能是憑著這些,用拙筆為針,簡字為線,串起自己那段小學時光。
如果我沒記錯,我是1968年入學的。5年的小學時光,學過了那些文化科學知識,我真的記憶模糊。只是課本中的幾篇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劉胡蘭》《雷鋒日記》《焦裕祿》《英雄黃繼光》還有印象。好像還模仿《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方法,寫過一篇作文。
我的第一任老師姓吳,圓臉、微胖,身材不高。據母親講,我們家還與她沾了些親戚關系,接輩份,我得稱呼她姐姐。當然,在學校絕對是不能這么稱呼她的。也許這個原因,非常疼愛我的母親,特意安排我就讀她的門下,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關心照顧。讀到三年級,中途換了一個程老師,任班主任。也許是四年級吧,不知道什么原因,學校對原有的班級重新調整組合,我轉到了黃老師班上。黃老師那時二十出頭,眼睛明亮,臉龐秀美,兩條烏黑的麻花辮子,隨著輕盈的腳步左右搖擺。她站在三尺講臺上,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她是我的班主任,負責語文課教學,直至教到我小學畢業。還有其它兼課老師,只能記得其中幾位羅老師、查老師、姚老師,畢竟時過境遷,必有漏掛。我小學的學習成績一般,沒有那門課是我的強項。那些成績好,但偏科的同學算是拐子馬,我什么都不是。是自己學習不努力、自己先天愚拙,還是與當時席卷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時的社會環境有關,時至今日我也未拎清楚。我想也沒必要,紅塵三千事,放下一身輕。
于小學里的地理環境、建筑物形態,我的記憶中是不完整的。大致記得小學的門是開在一條名稱何家洼的弄堂里,全校師生全由此門出入。門不大,也談不上氣派。學校里有一幢建筑物特別,好像是個會館,什么名字記不得了。如果是現在,可以肯定稱得上古建筑了,引得許多文化考古學者的拜謁。那會館雄渾高大,屋柱粗壯,最少二三個學生手牽手才能圍抱。結實而又跨度寬敞的橫梁,楠木材質,雕刻精致圖案,古色古香。碩大的幾百斤厚重的青石條壘砌臺階,非常氣派。會館臺階下植有一棵銀杏樹,常年枝葉茂盛,冠如華蓋。也不知道什么年代栽的,總之前人栽樹,我們后人乘蔭。
那時候,第六小學的教學用房是非常簡陋的:幾幢青瓦平房,外加一棟二層磚木結構教學樓。木樓梯、木質欄桿、木質樓板,遇到幾個頑皮的學生湊在一起跺腳,咚!咚!咚!樓上地板縫隙就會往下掉落許多灰塵,樓下教室的學生便紛紛不滿表示抗議。
人就是怪怪的,有的過往無論怎么樣去憶想,就是找不到丁點印象;有的過往,任憑歲月之水的沖刷,依然記得清楚明白。因為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開課不足,只安排半日制學習。余下的半日時間,老師便會本著就近原則,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指定七八位同學在某位同學家寫作業,溫習功課。那時老師不作興補課,偶爾學生因為特殊原因耽誤學習,老師補課也是不收費的,純屬義務。老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非常和諧。
在老師面前裝熊樣、背后充好漢。沒有老師親臨監管,避開了老師的視線,學習小組就會成為我和其他幾位同學的江湖。仗勢欺負學習小組長膽小柔弱,我也成三劍客之一。滾彈珠、飛畫片、打答子,瘋狂玩耍一陣后,累了餓了就想著打牙祭:你伍分他一角,幾位同學湊齊幾毛錢,上糧站買來面粉,然后到一位父母雙亡的同學家煎面粉皮。同學家是柴火灶,我們不會使用,搞得廚房煙火繚繞,嗆得眼淚鼻涕直流。但是吃著半生不熟的面粉皮,津津有味,快樂無比。
有位科學家曾經說,人類除了大腦有超強的記憶,再就是人類的胃蕾。離開六小四十幾年后,我的胃蕾還能憶起一種“憶苦思甜飯”的味道。當年學校老師常常說我們這一代學生,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沒有經歷舊社會,沒有吃過苦,容易忘本變修。當時,美帝國主義妄想把復辟資本主義的希望寄托在新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身。為了粉碎美帝國主義的夢想,學校每年都會召開憶苦思甜報告會,邀請經歷過舊社會生活的瓷廠老工人上臺憶苦思甜。老工人身穿藍色工作服,胸前印有某某瓷廠廠名,登上主席臺,控訴在舊社會遭受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聲淚俱下,場景感人。而后,現場的師生每人用自帶的碗領取一份憶苦思甜飯。說是憶苦思甜飯,其實不像飯,就是面粉糊糊摻合米糠、菜葉熬的粥。故意不放油鹽,清淡寡味,因為摻和了米糠,實在難入咽喉。吃一碗的是每人必需完成政治任務,吃得兩碗才是政治覺悟性高表現。也有個別的同學,實在吃不下喉,就會趁人不注意,將家里帶來的榨菜偷偷放入碗內,湊合吃。我曾暗暗叫苦,如果每餐都吃憶苦思甜飯,我該如何是好。
每個學年學生有二次外出機會。上學期春游,下學期秋游。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個是我翹首以盼的。要是學校組織明天秋游,我會要父母好好地為我作一番準備:綠色軍用水壺,甘蔗、包子、燒餅,或其它一些零食。秋游秋游,吃得無憂。邊游邊吃,數我最牛。
記得我的發小,也是同班同學,名字不方便說。他兄弟姐妹好幾個,花銷開支大,因為家里經濟條件捉襟見肘,每次出游行囊中都是非常簡單:一只軍用水壺、一碗“油炒飯”。說油炒飯用詞可能有點夸張,用醬油炒飯才較恰當。有個別同學喜歡在同學中擺臉,帶了這樣那種好吃的東西,他從不羨慕,餓了,一碗“油炒飯”被他一掃而光,吃得碗底朝天,沒有絲毫浪費。他在同學面前沒有自卑感,人窮志不窮。貧窮也算是人生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能更好地歷練人的本身,培養人吃苦耐勞的高尚本品。我的同學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四十幾年后他成了我故事中的角色。
腰鼓舞表演,歷來是我們第六小學的強項、逢年過節,喜慶之時的壓軸節目。腰鼓舞歷史源遠流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與舞結合就成了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
同學們的腰鼓舞表演:隊形時而為方陣,時而為長龍,變化有序,步調一致。隨著銅鑼樂器的伴奏聲,手持鼓槌,揮臂擊鼓,動作既熱情豪放,騰挪跳躍;又輕敲慢打,柔和靈巧,博得全校師生的陣陣喝彩。我們同學中有人因加入了校腰鼓舞表演隊而興高采烈;也有人因沒有加入腰鼓舞隊而暗自落淚。第六小學腰鼓舞表演,享譽景德鎮。特色教學的一面旗幟。
中秋的夜空湛藍湛藍,不見一絲云兒,冰清玉潤的月亮懸掛在中天。柔柔輕風桂香暗盈,沁人心脾,引誘我不愿于案前鋪箋走筆。信步老街,抬眼望,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也停,此刻,唯獨月亮似乎最懂我的心。我的六小,你好嗎?我的老師,你好嗎?我的同學,你好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9·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