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身居黃州的蘇軾正要解衣入睡,忽見床前的月光,一時興致盎然。十二日的月亮并不比十五的月亮遜色幾分,蘇軾因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游。記敘此次月夜出游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寥寥八十余言,卻讓后人窺見了北宋的那一輪明月,記住了月下承天寺竹影斑駁的庭院,也再次領略了蘇軾的閑適與豁達。
時至今日,明月依舊,月夜出游之人又有幾何?網上有以“記一次月夜出游”為主題的討論。我翻看著天南海北網友的圖文并茂之時,適逢己亥年中秋之夜,不禁陡生傷感,悵然若失。雖飲酒不多,卻也微醺。于樓宇之間仰望天上那一輪明月。夜色闌珊,月光清朗。
佇立月下,啾啾蟲鳴入耳,別是一般滋味。刷著豆瓣,觸屏皆是圓月,美的讓人炫目,多配以文字。有人記起,一次月夜爬山,靜美無比,拍了照片,回來作成畫。曬出來的畫,月照山野,月光清涼明凈,景色幽靜迷人。有人憶起了兒時中秋節的過往,娓娓道來,不失童真童趣。也有人枕著月光,聽著莫扎特,忽而興起,起身寫下了唯美的詩行。
皎皎明月,仍是國人難舍的情懷。而讓我感觸頗深的是很多網友描述的月夜游西湖的經歷。
其中一篇題為《蘇堤夜游記》,擬古文體,有景有情洋洋灑灑。摘錄部分如下:“已而清風徐來,垂柳搖擺;樹影斑駁,蟬聲起伏;月斂光華,云生五彩;山隱行跡,水傳楫聲。雷峰禪影遙遙觸目,凈慈梵響裊裊驚心。良夜如此,情何以堪?穿堤而過,時已人定;四周寂寥,月光復見。環宇之內湖山多矣,古往今來明月長矣。然此時、此地,此人、此景,此心、此理,雖三生萬世,不可復得!縱他年重游,亦非今日之你我。以此觀之,豈不悲夫?惟將美景付與嘉賓,方不負造化之神妙,亦足慰蜉蝣之人生耳。諸君勉之,莫負韶華!”好一個良夜如此,情何以堪!好一個諸君勉之,莫負韶華!讀之似心有靈犀,頓生共鳴之感。
我也曾在一篇游記中寫下了四年前初秋一次月夜游西湖的經歷:“蒼茫夜色中燈光泛起,西子湖似朦朧中猶抱琵琶的西子,半隱半現。一輪圓月在云霧中穿行,亦是忽隱忽現,一條蘇堤分割了西子湖。我租借一輛自行車沿著蘇堤御風而行。堤上游人如織,清涼的風從湖面吹來,又似乎從盛唐,從兩宋,從那白居易,蘇東坡的袖口間吹來,清涼千年。一座座拱橋讓蘇堤起起伏伏,西子湖似在歷史間跳躍。夜色冥冥,金碧輝煌的彩燈把雷峰塔照耀的絢爛奪目。佇立塔下,雷峰塔高大巍峨中透著古典美,卻少了些許古樸與滄桑。遠處湖面上流光溢彩,美輪美奐,原是盛大的《印象西湖》演出。西湖是一個大戲臺,每一個來到這片粉末湖山的人,都是其中的角色。不老的西湖,千年的古城,生長著無盡的詩意與閑情。”
是的,月夜出游,本是一種詩意與閑情,何況置身于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的西子湖畔?難免生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并發思古之悠情,亦是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亦是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的喟嘆!
豆瓣網上的另一網友寫下自己月夜出游所見之景,同樣讓人過目難忘:……云隨風涌,云月相逐相映,夜風清爽,時時駐足望云望月而嘆。有鄰里小院昏燈如豆,斜墻外半枝殘蘭獨立,花影搖曳,時淺時濃,恰如子野詞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之境。流連輕談,看父子嘻戲,秋日漸短,歸來不覺漆黑。遂作《清平樂.夜游》:一路如酒/輕灑芙蓉袖/憔悴多因蟬聲久/終有秋風依舊/云月追弄花魂/梧桐隨意家門/思量平生滋味/難得幾個黃昏。
你看那,夜空云月相逐相映,斜墻殘蘭,小院內昏燈如豆,花影搖曳,父子嘻戲,生活的溫馨美好皆在其中,若要說出來,卻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思量平生滋味,難得幾個黃昏。”寥寥數語卻又溢滿感傷之情,無不是此景此情此境彌足珍貴,其心境可感可觸。
網友的圖文林林總總,言言語語多是對美景的贊嘆與留戀,不乏對舊情的緬懷,對時光的嘆惋。懷念的,俱是一種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的彼時美好或淡然的心境。
月夜出游是一件雅事,亦是對生活的熱愛。無論是喜歡一輪皓月,還是只喜歡斑斕的夜空那朦朧的美麗。蒼穹之下,心如星空皓月,澄明透亮,又不乏靜謐安詳,要的就是此種心境。
蘇軾貶于黃州,懷民亦然。那是一段落魄又困苦的歲月,二人坦然處之,賞月怡情,情趣高雅。正如蘇子所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閑人非只是身閑,有閑心閑情方可稱閑人。以至于,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蘇子與懷民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
月朗星稀的夜晚,你我可否結伴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