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祖國:
您好!我是湖南洪江市農商銀行退休職工,在您70華誕之際,特向您致信,講述“扶貧引領我人生添彩”的故事。
1972-1975年,我在巖垅信用社任信貸員,“扶貧”是農金員的天職。這4年,我先后在力豐村6隊、青山村6隊兩個貧困隊扶貧,直到脫貧才離開。
1982年初,我從巖垅調紅巖信用社主持工作。有人說我從米籮跳進了糠籮,虧了。我嘴上沒有說,但心中有不痛快的想法。
調到紅巖接任主任后,想到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條件更差,但他能戰勝工作的事實,深深地教育了我。
紅巖存錢的人少,貸款的人多,說穿了就是個窮鄉。既然窮,我就從扶貧開始。通過調查,得出窮的結果是“缺乏科技、生產門路不對、或遇天災人禍”等原因。
對年邁多病缺勞力而貧困,在生產項目上幫助調整、改變。關心群眾疾苦,解決貧困戶困難,一要摸清底了,因戶制宜;二要安排資金熱情扶持;三要把他們扶上馬再送上一程。
明亮村舒宗福是全村數得上的超支戶,他一家三口,老兩口已年過七旬,只靠一個17歲的女兒參加勞動,每人每年的口糧只有400斤,人平收入不到80元,生活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實行生產責任制后,我根據舒宗福有釀酒、養豬技術的特長,幫他專門釀酒、養豬,責任田轉讓他人耕種。貸款2700元,幫他建豬欄、養母豬、仔豬、購飼料、請臨時工。連續兩年共出售肥豬157頭,收入一萬七千三百元,加上釀酒等收入8700元,兩年獲純利9100元,人均1516元,超過責任制前的18倍,一躍成了出席懷化市勤勞致富會議的先進代表。
舒宗福富了以后,信用社又進一步幫他制訂新的致富規劃,鼓勵他繼續前進。
對天災人禍而使家庭貧困,幫其解決實際問題。茶花村孤兒蔣秀梅、蔣秀菊、蔣秀榮,1981年三姊妹因病失去父母,生活十分困難。我們為了幫助她們擺脫貧困,把它作為信用社的責任。當時,他們分了責任田,不會犁耙,我們就找一位老農去幫忙。1983年他們的房子被風吹斜,瓦被吹散,房門被吹破。我們又及時幫助扶正房子,蓋好瓦,修好門窗。并安排他們養豬、編斗笠。貸款150元,幫助她們同附近農民合伙買了一頭耕牛。因此,三名孤兒一年收入7000多元。3畝責任田適時插上了水稻,家里喂了兩頭豬。蔣秀榮每天也能上村里小學讀書,群眾看到這種情況,都夸贊說社會主義好,孤兒生活有保障。
對生產條件差而造成貧困,信用社因地制宜,幫其尋找致富路。
“齋公堂,鬼地方,燒炭打葛度時光,耕地三年兩不收,年年歲歲去逃荒。”這首民謠說的是過去紅巖鄉門溪村齋公堂組的真實寫照。齋公堂位于芷江、中方和洪江市三縣交界的尖坡腳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山下的51戶農民長期處于貧困狀態。這偏僻鄉村的貧困農民真正翻身,需要調整耕作方式。這里荒山多,適宜造林栽果和發展草食養殖業。我行及時給農戶發放貸款10萬余元,幫助開荒營造杉林、松林1500畝。不到10年,齋公堂周圍的山上,森林長得一片蔥綠,杉樹株高已達6米以上。這些林木可以間伐或砍伐變錢。凡從這里路過的人,看一眼都羨慕!
在支農工作中,我總是出菜棚,進果園,出果園,進農家,出農家,進工廠,一路風塵,一路汗水。歲月如詩,人生如歌,青春年華在農村的廣闊天地盡情揮灑。無悔奉獻就這么深深地植入了泥土,長出了一片碧綠,一片黃金,長出了豐收的希望。
采取上述辦法扶貧,全鄉共有260戶脫貧,信用社被省市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我個人也連續兩年被授予“省級金融紅旗手”。
有人問我“你就沒有失意和困惑過嗎?”是的,我對自己的選擇也曾發生過動搖。那是七十年代的一個秋季,當昔日同學、同事和鄉友從遠方歸來,聚在一起暢談分別后各自的生活時,他們有的成了領導干部、高級經濟師、作家、編輯部主管等。他們的生活是那么豐富多彩,經歷是那么令人神往。而我呢?卻整天和農民、黃土地打交道。唱的是“農歌”。當天晚上,我委屈的大哭了一場。第二天早上,當我無限失落地來到單位,卻碰見一位滿面笑容的農民,從懷里掏出一封信,是他遠在上海復旦大學的兒子寫給我的。其內容是感謝我們信用社的支持,使他家脫貧,完成了學業,說他現在被留在本校任教。他說我們的工作是神圣的,是令人尊敬的。這時使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在晶瑩的淚光中,我久久地凝視著樓頂矗立在曙光中“中國信合”的牌匾。那一刻,一種崇高榮耀的感覺,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退休23年,已是83愚叟,還繼續堅持創作扶貧方面的詩詞歌賦,被《中華詩詞》、《中國金融文學》、《金融文壇》、《湖南農信》、《邊城晚報》等報刊采用280多首(篇)。因此,我多次被單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詩社先進工作者、居委會十佳居民、老年大學優秀學員。
親愛的祖國,我只是億萬公民中的一員。全國人民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前行,為圓中國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敬祝
偉大祖國
永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