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倒騰一些書的時候,偶然翻出一本名叫《故鄉流過一條河》的文集,看了一下時間,這本書是2009年出版的。也不記得我是怎么得來的,作者是甘肅靖遠縣人宋育紅。
我認識宋育紅。那是在白銀市總工會工作的時候,單位組織編寫《工會志》,宋育紅便是時任白銀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魏興才專門請來的編寫專家。我是在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過程中與他有過一段時間的交往。那時候他已經退休,約摸65歲左右,是個行動遲緩、還有些木訥的胖老頭,大家都習慣叫他老宋,倒顯得格外親切,還有那么一些貼切。當然,我一直稱他宋老師,一是出于對長者的尊敬,還有就是對這位“寫作高手”的崇拜。
對于老宋,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從領導和一些文化圈的朋友們嘴里聽說他是一個能很寫的人,文筆非常好,在省市很多報刊雜志上發表過文章,還多次撰寫白銀市級大型活動的主持詞。對于我這個嫩頭青而言,僅聽說的這些就足以將我折服。
這本書不禁讓我想起了老宋頭,想起時隔多年的往事。我決定認真的讀一讀這本文集。
通過那一行行樸實的語言,我大致了解了宋老師坎坷、艱辛和磨難的半生。他所生活的那個特殊年代,注定該有那么一段辛酸而無可奈何的人生道路。他小學畢業剛進入初中的時候,恰好碰上學校停課鬧革命,這也就標志著他的學習生涯幾乎終結。后又因為父親在那個年代所謂的歷史問題而受到牽連,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懵懂少年從此就成了地道的農民,也成了辛勤勞作的主勞力。這一干就是十年,他的青春就那樣埋在了黃土高原那片厚實的土地里,他的夢想也在那干涸的土壤里隨風飄搖,但他始終渴望著讀書、渴望著學習,自己也偷偷摸摸、想方設法獲取知識,在條件相當艱苦的歲月,他只要逮住有字的紙紙片片,就一遍一遍、一年一年的讀。就這樣,他內心深處的那棵文學種子還是能在驕陽炙烤的偶然間得到點滴甘露的滋養。
宋老師的文采是很好的,當時被譽為靖遠三才子之一。他的筆風、文風就跟他的人格一樣淳樸、敦厚,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充滿了對人生苦難的理解,也充滿了對往事的感恩懷念。同樣因為時代的原因,他還因一篇發表在甘肅日報上的《一頂帽子》而招來災難。他也因此而受到各種批判和打擊,還因此被開除黨籍。這件事將他帶上了一條漫長而辛酸的上訪申訴之路,滿懷希望而去,滿載失落而歸,在希望與絕望的強大反差中度過了又一段很長的日子。
生活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里,中國大地迎來了新的春天,宋老師的人生也從此有了徹徹底底的轉變,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又重新回到了城市,有了新的工作。一直以來他筆耕不輟、堅持寫作,給他的人生創造了更加寬闊的舞臺。后來分別在文化館、文聯擔任領導職務。用自己的一腔熱忱為我們的精神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或許正如人們常說的“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來受苦的”。從辯證的角度講,生活本身也存在它的兩面性,有給我們幸福的時候,也不可避免的有著讓人束手無策的磨難。但面對困苦,我們需要像宋老師那樣,有一顆勇于面對的心,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懷揣夢想、擁抱善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要相信苦終會盡,甘終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