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河南有這樣一句話:“拉不完的賒家店(南陽社旗縣),裝不滿的北舞渡。”這是對明清時期豫中兩個重要的商業集散地的贊譽。在我們許昌有這樣一句話:“城北有個小南海,城南有個北舞渡。”
北舞渡是中州歷史名鎮,原名北舞鎮,古稱定陵。是周代東不羹國所在地(鎮西有故城)。春秋時屬楚,戰國至漢代改為定陵城,北魏設定陵郡(轄三縣),隋唐改北舞縣,元大德年間,舞陽與葉合并改為北舞渡巡檢司,作為舞陽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達一千七百余年,明清時稱北舞渡鎮,后又稱沙河渡。民國初年設定陵區,1931年改為舞陽縣第七區,建國后,1950年為北舞渡區,1958年成立北舞渡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撤公社改鄉為北舞渡鄉。198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改為北舞渡鎮。2000年后定為省級重點鎮。北舞渡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有賈湖村世界八大最早發現,鎮轄內還有巨資興建的天下第一當鋪,山陜會館、保存完好的彩牌樓、還有樊噲廟等名勝古跡12處,
最早聽說北舞渡這個名字,是源于那里的胡辣湯很有名。也聽驢友說早上騎車沿許繁路南行經繁城、大郭、裴城、三丁到北舞渡,游一圈到不黑都回來了。只是一直沒機會騎行北舞渡。今年3月28日早飯后,忽然想起北舞渡這個名字。心之所至,騎了車子就出發了。快到北舞渡時給舞陽的大學同學新勇哥打電話問他:“北舞渡距舞陽還有多遠?”哥說:“還有不到五十里,你要來了我等著你。”我說:“到你那兒還得倆小時。”“中啊你過來吧,快到時再給我打個電話。”就這樣有了第一次單漂北舞渡,之后就想著有機會再漂北舞渡。6月21日早上一覺醒來,看看手機快八點了,也沒法去打工了。也好,正好用這時間再漂北舞渡。
上次去舞陽歸途到北舞渡西南三公里的賈湖村感受,因為賈湖骨笛而聞名世界的賈湖文化,就想有機會再次走進賈湖村。這次先去感受了有著世界八大最早發現的賈湖文化后歸途回到北舞渡鎮,路兩旁除了超市、發廊等更多的是一家家招牌顯眼的等胡辣湯店。幾經打聽,路過新建的鎮中心小學、穿過幾個古鎮胡同,路過文革時的“北舞渡影劇院”,路過只剩下刻有“無產者聯合起來”字樣的殘垣斷壁的門面房,路過兩層破舊的有毛主席像及“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字樣有文革氣息的老供銷社和如今的新供銷社。在老大哥的指引下,來到了路東的天主堂門前,因為大門緊鎖沒能進去看看。
隨后在天主堂斜對面遇一賣熱豆腐的,隨后要了碗熱豆腐。給我指路的老大哥也正好趕上來了,他家就在旁邊的胡同。只是我沒得想起給他也來一碗熱豆腐。吃熱豆腐時,那位老大哥與我講起了對面的天主堂。天主堂原來是當鋪,相傳是當時的山陜巨商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所修。當鋪院整個建筑坐東朝西,面闊五間,是一座二進四合院。前過廳(代大門)、后過廳和大廳在一條中軸線上,過廳均為圓圈窗,窗下鋪青石,石上鐫刻有花草、卷云、麒麟等圖案的浮雕。
現在這組結構嚴謹的建筑群只剩下一進四合院,前院廂房也已坍塌了三間。建當鋪院的材料相當講究,從土坯的打制到合縫用的灰粉都按照當時最高的建筑標準執行。相傳當鋪院的修建是由巨商的兒子負責的,建成后巨商之子請老爺子來驗收。老爺子趕到北舞渡鎮,圍著房前屋后轉了一圈說:“房子建得不錯,可惜沒法裝上轱轆運回老家。”兒子一聽十分不解,原來興建當鋪院投資過大,巨商已經無力經營,后轉為天主教堂。咱北舞渡的這個當鋪被稱為“天下第一當鋪”。舞陽縣第一個地下黨組織--時雨學社就在這里成立。解放后這里又成為中共北舞渡區委所在地。”沿這兒一直往南,到前面的那條十字路口,路東有天爺廟,路西就是山陜會館。
三點多時來到了新建不久的高大的門額上刻有金色的“山陜會館”門前,八字型的院墻兩旁是雕工精細形象威武的灰色的秦瓊、敬德兩個門神。推開新做不久的木門,掂著車子過了門檻。迎面就看到一座高大的彩牌樓,大門西面是一排不太高的平房。空曠的院里只有彩牌樓周圍有些樹,牌樓北面是沒有了南、北墻的拜殿,拜殿后是一幢三層高的新式教學樓,老大哥招呼道:“你來了,從哪兒來的?”當他看到我推著車子進院,又聽說我是從許昌來的后很是吃驚,說:‘你也來登記一下吧。”隨后來到門西面走廊下的一張課桌前,在小學生作業本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住址和聯系方式。閑聊中知道看護牌樓的老大哥姓鄭,叫運卿,以前交過學。翻看了本子上以前游客的登記記錄,看到我前面只有一人登記,便說:“進來這兒的人少呀!”鄭老師說:“晚會兒漯河市組織部部長要一些人來參觀,這里原來是學校,2017年6月學生放假以后,這里就交給漯河文物部門了。”接著給我講起北舞渡的一些歷史和彩牌樓的故事。
早在明清時期,北舞渡鎮借沙河四季通航的便利,史載,北舞渡鎮西通汝路,南聯宛襄……江南山貨,東方海鹽,東下江淮,北轉鄭汴。陸行者易舟,舟行者易樂,山陜府引商之南,之至而雨集。江南商貨由此吞吐中轉,成為水陸交通要道,就素有“水旱碼頭”、“小漢口”、“填不滿的北舞渡”之稱,擁有“日進斗金、九門九關小北京”的盛名,鼎盛時期,北舞渡鎮的商號多達500余家,素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之稱。
北舞渡鎮始建于清道光十年,館內有春秋樓大拜殿建筑群體等;彩牌樓造型精湛、獨具風格,屬省一級保護文物;賈湖遺址屬新古器時代裴李崗文化遺址,在此出土的賈湖骨笛,被譽為“中華第一笛”。賈湖文化的發掘,把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3000年,該遺址屬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聯合國科教文化組織重點保護開發項目之一。
另有樊噲廟、中國第一當鋪等名勝古跡更加重了北舞渡的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北舞渡的胡辣湯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8年),當時山西、陜西省的商賈在此創建了一座山陜會館,會館落成后,大宴賓客,此間太原府的一名大廚做一道深受名流紳士稱贊的湯,這道湯就是胡辣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在北舞渡的胡辣湯又分為閃家、丁家、呂家和宛家四個專業大戶,且門店外擴,生意紅火,在漯河胡辣湯市場獨樹一幟。傳統的胡辣湯是由大銅鍋盛裝的,嵌在一輛紅色推車上,下面用炭火煨著。賣湯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湯鍋里攪三攪,啪"一碗熱氣騰騰的糊辣湯便盛好,遞在喝湯人手中。技藝高超的賣湯人是不會在碗邊留下湯汁的。
北舞渡的胡辣湯分閃、丁、呂、宛四家,都很有名氣。如今他們后人在鄭州、漯河、平頂山、許昌、襄城縣等開設的胡辣湯店已成為當地人們早餐的首選。胡辣湯是咱中原地區的風味小吃。辣是它主要特征,但那種辣并不象吃重慶火鍋那樣辣得讓你跳腳,而是辣在嘴里,美在心中。酸就在其次了,喝這種湯一般都要加點醋,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再加上各種原料的綜合反應,香、滑、綿、潤,真讓人百感交集呀,正說時,給我引路的老哥和四個身穿迷彩服的青年也進來了。詢問后知道他們來自舞陽縣賈湖酒廠。
在牌樓北面的大殿下的碑文前,鄭老師說:“這碑上刻著什么時候誰建的因為啥建,建中間的一些事情。都寫得很詳細。你看看哪里不懂的問我。”又說;“過去搞碑刻的都懂得一些刻碑的常識。比如這里的‘感’下面空了兩個字的地方知道是為啥嗎?”我說“是讓人們領悟感激的對象”。鄭老師又說:“還有關圣帝君,關圣兩字為什么要比別的行高出兩個字,說明關圣帝君的至高無上以及人們對他的敬重。”聽鄭老師講解后,我第一次對碑文碑文認真閱讀。
只顧看著大殿中的修彩牌樓記的碑文時,鄭老師說:“歡迎大家百忙中前來這里,請允許我對彩牌樓談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感悟。山陜會館原名是關帝廟,是秦晉商人接客迎仕、交際聯誼、同鄉集會的場所,由于北舞渡便利的水陸優勢,山陜商人看中此地商機,紛紛在此投資經商,并解囊捐資興建而成。據碑石記載,這里在清雍正年間就已開始興建,乾隆十八年時這里就有春秋樓、大花樓,戲樓、大殿、鐵旗桿、鐘鼓樓、照壁等建筑。
由于蒼桑巨變,金碧輝煌的會館現僅存牌樓、拜殿及左、右配殿。彩牌樓為三間五樓六柱,柱不出頭式牌樓建筑。上部五樓飛檐,層層疊疊,翼角升起;外貌雄偉壯觀,細審精巧玲瓏;上下布以木石,雕刻的人物、花卉歷史故事,形象傳神,栩栩如生。華麗間透著莊嚴、巍峨壯觀,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優良風范和獨特風格。牌樓最上方的正脊之中為望獸拱衛的重檐樓閣造型脊飾,往兩邊各有一個麒麟馱寶瓶,最外邊的兩側有螭吻吞脊。
中間額枋部分有清代書法家孔廣脈書寫“浩氣英風”四個大字,背面有“忠肝義膽”四字,蒼勁有力。上方有二龍精雕,右邊刻有“道光五年歲次乙酉暑月”幾個大字,為牌樓建造的時間;下方則刻“山陜陸陳行仝建”,樓下方有六根紅色的立柱,每根立柱之上均有兩方抱鼓石合圍柱礎作為支撐。牌枋居予會館的中部、立于拜殿前與拜殿位于同一中軸線上,為三間、五樓、六柱,柱不出頭或牌樓建筑,柱子排成工字形,邊柱斜出,邊柱與中柱成三角形狀,使兩邊的次樓成斜出的歇山頂。主次樓均用灰色筒板瓦覆蓋。主樓正脊用八節透雕花卉的脊筒組成,大吻吞脊前視。正脊中央矗立著造型優美、玲瓏秀麗的重詹樓閣式脊飾。樓閣兩邊為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駝珠奔獅,這些華麗的脊飾,更使樓貌增輝。主樓的垂脊與戧脊亦由透雕花卉的脊筒組成。脊端飾有造型生動的張口或閉口的垂獸和戧獸。戧脊外的岔脊,由筒瓦扣合而成。并用一微微翹起的勾頭瓦代替岔獸。次樓脊吻的構成情況基本與主樓相同。整個樓頂屋面曲線緩和,樓檐層層疊疊,翼角高高升起,婀娜多姿,翩翩欲飛。
主樓額枋下使用雕刻有花卉的變形花牙子騎馬雀替,雀替之上為小額枋。正面精雕著山水、奔獸,背面浮雕有纏枝花卉。其上為兩層花板,透雕山水、林木、人物、建筑和花牙子、浮雕獅子、繡球和奔走的麒麟、寬大的龍鳳板中央懸掛"浩氣英風"匾額。龍鳳板上復置額枋。枋正面透雕二龍戲珠,背面透雕兩雙展翅翱翔的鳳凰。額枋上置斗拱,平身科五攢,皆十一踩出四翹大斗為訛角斗,里外拽爪拱。除用單材素面拱外,還有透雕纏枝花卉的花板形拱,駝峰形拱以及浮雕花卉,林木的標準形拱。用花板代替廂拱,耍頭雕成張口齜牙的龍頭。柱頭科斗拱正側面皆為九踩三翹計心造。耍頭亦為張嘴龍頭。主樓前后共有四根垂花柱,柱頭雕刻四個瓣形花卉。垂花柱上置平板枋。平板枋上的柱頭科,為三踩單昂,象鼻形昂嘴上雕刻三幅云,耍頭雕刻成龍頭狀;平板枋上的平身科為三踩單昂,耍頭兩邊出45°斜拱,斜拱上雕刻象首耍頭。
次樓的額枋下雕刻花牙子騎馬雀替。小額枋正面浮雕寶瓶、花牙子等。小額枋之上為龍鳳板,板上的刻字現已不存。其上復置額枋,枋面透雕磙龍和纏枝花卉。枋上置斗拱,平身科三攢,皆九踩三翹,大斗為訛角斗。柱頭科的正側兩面各出九踩三翹計心造斗拱,柱頭科、平身科及垂花柱形制皆同主樓。
樓身的中柱和邊柱均為圓形,柱下置墊鼓形桑墩(柱礎)每根柱均有制作規整抱鼓石。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雕刻一昂首張口蹲臥的石獅,背面抱鼓石上雕刻一變形石獅。四根邊柱的抱鼓石上,無雕飾。牌樓下的工字形石條基礎,把玲瓏秀麗的彩牌樓高高托起,顯得更加巍峨壯觀。
聽著鄭老師對牌樓上雕刻的“漁耕樵讀”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細致入微的刻畫及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的雕刻,從中也能感受到人們對富貴平安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對四季輪回的完美詮釋。
在牌樓的抱鼓石獅子旁,鄭老師問各位參觀者:“大家能看出哪個是雄獅和雌獅嗎?”幾個青年說:“你講吧。”鄭老師便講起了獅子的一些故事。“獅子體壯威猛,毛呈棕黃色,雄獅頸部有長毛,吼聲洪大,產于非洲和亞洲西部。捕食斑馬、長頸鹿、羚羊等大型動物,有“獸王”之稱。據文獻記載,獅子進入中國,源于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中國和西域各國的往來。如《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無角。”意思是說,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國派遣使者送來獅子和符拔(一種形狀像麟而無角的動物)。
隨著佛教東傳中國,獅子逐漸取代了獸中之王──老虎的地位。在宋僧道原所撰《傳燈錄》上載∶“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后來“獅子吼”被用來比喻佛陀說法時發出的聲音很大,具有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而獅子在佛教中地位也更加重要,被佛教徒視為吉祥莊嚴的神獸。
由于人們對獅子的推崇,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是尊貴而威嚴的瑞獸,因此很快就成為中國雕刻藝術的題材。石獅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代表,石獅子用于古代的皇宮貴族、達官賢圣等的福地、虎門,代表權力、地位、尊嚴和用于驅邪避災。石獅子的使用和安放也是有規制、有講究的。帝、王、將、相、侯、公、卿及各級府第、豪門,在尺度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越制者重罪,越帝制者死罪。于是漢唐時期的帝王陵墓、豪門貴族墳園,開始有了石獅子的蹤影。只是石獅子只出現在陵寢墳宅之前,與石馬、石羊等石像一起擺放,目地是讓人產生敬畏之心。
不同時代石獅子的雕刻呈現不同的特點,也顯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因此,石獅子還有南獅北獅之分。北獅雕塑樸實,外觀較雄猛威嚴;南獅雕飾繁多,外觀較活潑有趣。唐宋以后,石獅子被民間廣泛的使用,大門前置放石獅子就像在門上貼門神一樣,都是用來作為守護門戶,驅除邪靈鬼怪,既美觀又寓有納福招祥瑞之意。每個朝代石獅的造型不一,但到清朝時,石獅的雕刻基本上就定型了。漢唐時石獅子造型強悍威猛,元朝時體瘦而雄壯有力,明清則較為溫馴。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陰陽之分,講究陰陽協調,所以石獅子的擺放也有一定規矩。通常是一雄一雌,雙雙對對,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陰陽學說。古人歷來把石獅子視為吉祥的象征,除了用來鎮宅辟邪,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藝術裝飾品。如北京盧溝橋雕有四百多個石獅子,這些石獅大小各異,有雄有雌,姿態各殊,生動靈活,栩栩如生。石獅子在民間有辟邪作用,一般用來守門。往往擺放在大門左側的雄獅蹄下踏球寓意升官發財,一展鴻圖。又象征著寰宇的統一,象征權力無限;右側雌獅則是足下依偎著一幼獅,寓意人丁興旺,子女成群。象征子孫綿延。雙獅之口呈45度對視狀,寓意快樂與和平。石獅的頭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數之多寡,顯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為最高,即一品官衙門前的石獅頭上刻有13個疙瘩,成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遞減一個疙瘩;七品官以下其門前不準置放石獅。
過去的石匠雕刻獅子,主家除了好吃好喝地招待,還按刻掉的石頭的重量付給石匠相等數量的銀子,即便雕到最后,因為刻的石頭很少了,主家依然好吃好喝好招待,因而石匠做工依然很精細。正面的獅子雕工精細完美,北面的獅子是象形石子,雖然沒有精雕細刻,但卻是腳踏祥云,在別的地方不多見。
牌樓后的三間拜殿,弧脊懸山頂,額枋上雕以龍鳳等圖案,梁架為三重,上飾彩繪,用材考究,屋面以筒、板瓦覆蓋,與前邊的牌樓前后呼應,渾然天成。
山陜會館牌樓造型設計匠心獨具,木雕石雕遍及樓體,其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堪稱當作絕倫,是古代建筑的瑰寶。因其特殊的歷史、藝術價值,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載入《中國名勝辭典》山陜會館是北舞渡中晚期商業繁榮的一個縮影。
聽完鄭老師對彩牌樓深入細致的講解后,漯河市組織部陳部長說:“時間關系我們還要去別的地方,下次再來聽你更詳細地講解。”他們一行十八人走后,我與鄭老師握別,很是欣慰,這次單飄北舞渡之行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