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夜雨。清晨,雨把我喚醒了,對我淅淅瀝瀝地說著話,正要敲門,我趕緊披衣起床,憑欄窗前,迎接冬雨,靜觀冬雨。
冷風隨冬雨來訪,窗外冷風冬雨,室內暖風熱氣,室內室外兩重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像是在窗玻璃上凝結了一層厚厚的霧,不時還有些許冷風順著小小的罅隙鉆進來,但觀雨的熱情已高過了絲絲冷風,這點冷風在寫作者面前并無大礙。
窗外,我家的炫灰色君威車、對門的紅色車、其他鄰居家的黑色、白色車,都像是“貴妃出浴”,不,都還在沐浴著。見它們光溜溜地被冬雨沖洗著,我心里只覺得冷,不過都是一片清新,這是老天爺幫忙洗了車。
平日里“小公園”似的健身活動場,少了往日里的熱鬧,卻使我多了些思考。只見一中年男子打著一把藍色雨傘,在冬雨中漫步,他是在冬雨中健身,還是在冬雨中感受,亦或是在冬雨中品味,都是亦或都不是。這是一位面對冬雨而不同的人,他不像如我一樣的絕大多數人,被冬雨擋在了室內,而是直面冬雨,他或許覺得,這冬雨來之不易,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賞賜,要緊緊抓住這樣的機會,體驗和感受在冬雨中行走、漫步的滋味。我想,每種場景都是人生的一種經歷。
健身活動場已聚積了一個個小水灣,一個個小水灣連成了片,成片的小水灣泛著亮光,仿佛是一面面不大不小的鏡子,倒映著綠樹、黃樹、紅樹,還有黃中帶紅的樹,這是水中樹、鏡中樹?還是水中畫,畫中樹?我一時搞不明白,這是大自然的生花妙筆把我弄糊涂了。換種思維再看,冬日里觀這樣的水光,不免有些許清冷的感覺,一如看“冷美人”一般,外冷內美,不忍眨眼。
窗外的一棵紅中帶黃的大樹,在冷風中搖曳,在冬雨中洗禮。紅紅的、黃黃的葉子本身就是一種美麗,給單調的冬天帶來了別樣的美麗。冷風攜著冬雨的到來,更給大樹帶來了動感,帶來了靈動。只見樹上的葉子尤其是樹梢上的葉子,不停地抖動,抖音?那是迎著冷風的飄舞,那是迎著冬雨的歡唱。如洗的樹枝、樹葉更加漂亮,一如披著彩色婚紗的新娘,水靈靈的。伴著冷風、冬雨,也偶見有樹葉飄落,都擁聚在一棵棵樹下,伴著風、攜著雨,不停地、輕輕地對根絮說著、敘說著,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這大概就是葉對根的回報吧。窗外還有各種、各樣、各色的樹,都在冷風、冬雨中展示著不同的風姿,都在接受著風雨的檢閱,也在接受著風雨的撩撥和沐浴,冬雨洗凈了樹身,來春又是一派嶄新生機。
人行道上,不時有打著紅傘、藍傘、黃傘、粉傘的行人,大都是踽踽而行,加載的冬服放慢了路人的腳步,不知在這星期天的冬雨里還去忙活什么;公路上,有披著紅雨衣、綠雨衣、藍雨衣騎電動車的,大都勻速前行,就像是雨中的一只只紅蜻蜓翩然飛來,一只只藍蜻蜓匆匆飛去,一會就飄飛到遠處,留下了冬雨中瞬間的美麗;一輛輛黑色車、紅色車、灰色車、白色車都在冬雨中展新姿,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冬雨中行車,裹挾著艱辛,也感受著另一種美麗;間隔十分鐘左右,就會看到一輛輛紅色公交車雨中行,雨中停,乘客雨中上車,雨中下車,他們搭載的是車中情,雨中意,在漫漫的冬雨里來來去去。這是我上下班常坐的市區12路公交車,冬雨中的車更紅了,我看著更親切了。
心隨雨下,我在想,好雨!一場冬日里的好雨。讓干渴的果樹、小麥喝上了一場“封凍水”,冬雨的澆灌,為來年的豐產增收打好了根基,果樹卯足了勁,小麥有了底氣,百姓心里定會美滋滋的。這場冬雨,真是及時雨。
靜觀冬雨,觀出了冬雨中的好景致,觀出了冬雨中的好風光,觀出了平日里所看不到的東西,觀出了冬雨之外的美麗,觀出了一種好心情。
靜觀冬雨,使我想起了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寫的散文《聽聽那冷雨》:“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這冷雨寫得可真有味。
窗外的雨聲漸漸小了,似乎要停下來的樣子,妻催我吃飯了,我便想收筆,我的心中卻仍沉浸在冬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