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花山是苗族的群眾性活動,也是最隆重的節日。苗族自稱“鞏道”,他族稱“踩花山”或“花山節”。
相傳在一次戰斗中苗族的祖先被打散,頭人蒙孜尤為了召集被打散的同胞,他選擇在一片寬闊的地方樹立一根高高的花桿,掛起了七色彩旗,逃進深山老林里的同胞看到彩旗后紛紛向花桿涌來,高興地舞起蘆笙,敲起鼓。這一情況被敵人發現后,他們射掉了彩旗。深山老林里的苗族看不見彩旗就失去了方向,蒙孜尤的九個兒子九個姑娘為了掛彩旗,先后被敵人射死了。逃出重圍的苗族為了不忘記蒙孜尤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每年都要立花桿以示紀念。慢慢地就演變成了今天的苗族踩花山或者苗族花山節。意義上也從最初紀念蒙孜尤的九對兒女到為了生兒育女到現代的各種娛樂活動。
不同支系苗族踩花山在時間上也不盡相同,丘北苗族都屬于“蒙”,踩花山的時間統一在春節。主辦人一辦就是3年,從初一開始,第一年3或5天,第二年5或7天,第三年7或9天。在花山節期間除了斗牛、斗鳥、跳蘆笙,最吸引人的就是苗族男女青年獨特的戀愛方式。
當陽光還裹在輕紗般的薄霧里,整個苗嶺山寨已經沸騰起來了,潮水般的人群,身著節日盛裝,喜氣洋洋地從四面八方涌向花山場,到處是歡笑,到處是歌聲。
咪彩(苗語:小姑娘)們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像鮮花、像彩霞、像綠葉、像牡丹,各種頭飾、手飾、耳飾、服飾,隨著輕盈的腳步,叮當作響,悅耳動聽;咪朵(苗語:小伙子)們吹著蘆笙,到處舞著,隨著咪彩的彩裙一起飛揚。這邊一簇簇、那邊一群群,這是青年男女在對歌。在一把把花傘下,咪彩和咪朵在含情脈脈地傾吐愛慕之情。花山場上的歌聲、鑼鼓聲、蘆笙聲、跳樂聲,響徹整個苗嶺花山,使人如置身花的世界,歌的海洋。
想找對象和想對歌的咪朵,在伙伴的陪伴下扛著一棵甘蔗羞澀地來到小姑娘的花傘下。選準對象之后,同伴對姑娘說:“小表妹,跟我這個老婊對歌好不好?”小姑娘是不會輕易答應的,她總是含羞低頭試探:“我不會唱!”這時小姑娘的同伴出面了,“想跟我們的妹子唱歌買這么小的一根甘蔗?”小伙子的同伴答道:“甘蔗不在大小只要真心在嘛!”調侃一番之后,小伙子的同伴謙虛地說:“漂亮的小妹子,我的老婊就是看上你了,你先唱?”眾姑娘齊聲:“是公雞的就先開口!”隨即就是歌聲飛揚……
經過幾天的山歌對唱,小伙子小姑娘產生了愛慕之情,小伙子在征求戀人的意見后,要么是踩花山結束后小伙子到小姑娘家提親,要么就是到踩花山的最后一天拖媳婦。
拖媳婦是花山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雙方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小伙子約上兩個要好的朋友早早來到花山場等待,小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背著父母約上自己要好的姊妹也來到花山場上,雙方對唱到下午散場時,小伙子就拉著心上人不放,小姑娘雖心甘情愿跟他走,但為了自己的聲譽,她是不會輕易就這樣走的,因為“我不是自己來的,是你拖來的”的祖訓在她的腦海中深深烙印著,所以,強裝不愿意。聰明的小伙子,用彎把傘輕輕鉤著心上人的小花裙,小姑娘怕露出大腿不雅觀,就會一路小跑的跟著走,沒有經驗的小伙子就只會使蠻力,僵持一段時間后,小伙子的伙伴齊上陣,有的拉有的推,小姑娘的伙伴也不示弱,一起來幫小姑娘的忙。在太陽的余暉中,一群年輕人正在演繹一場特別的婚禮進行曲,好美麗的一幅圖畫。
一場拉鋸戰之后,姑娘們敗下陣來,依依不舍地送別大家的好伙伴,小姑娘邊走邊回頭跟大家說:“你們回去告訴我的父母,叫他們不要找我,我走了!”
苗族的花山場是咪朵咪彩戀愛的最佳互動場所,只要是來到花山場上沒有對象的,都堅持“街子大家趕,姑娘大家款”的原則,現場結對,自由而浪漫,含蓄而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