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理想,長大能做吃商品糧的人,春種秋收,延遲享受的生活不是我的追求,小時候看見米入鍋,就在鍋臺邊哭,一直到飯熟能吃上。現在農民生活依然艱苦,“三坪農民詩人馬永青”,抒寫詩歌散文謳歌當代農民,但他將自己的土地也流轉給他人種植,他說,以前種不出作物產量,現在困惑東西賣給誰,給予的價格能不能平衡一年的付出。
農民對土地又愛又恨,土地養育我們,可我們一生的努力是脫離土地的束縛,勞動是不得已的時候,生活是奴隸。蔬菜站子女是學校成績最好的學生,成績下降了,蔬菜站這些父母也不打罵孩子,帶到大棚里干活就行了,這些孩子也懂事,看到父母早晚干活的辛苦,他們真的認真學習,走出去60多名大學生,不過,沒有一個回來種菜。據此說出“農民愛土地,漁民愛大海”是句扯淡的話,就被文化人所唾棄,說不夠傳播正能量,我深感自責,就講解過去一段記憶。
小時候在安徽老家,記憶中每戶讓養3只雞,多的趁早吃掉,不然就被割資本主義尾巴了;雞蛋是我上學的本子鉛筆;記憶中家里有只蘆花雞,不知道養了幾年,每次下完雞蛋都咯咯噠、咯咯噠叫個不停,應了那句諺語:母雞的經驗,宣傳工作很重要,總等母親抓把稻谷獎勵才停下來。
蘆花雞最大功勞會孵小雞,雞膀子下面能藏十幾只小雞,幾只調皮的小雞將頭伸在外面張望,遇到小狗小貓調戲時,蘆花雞的“怒發沖冠”能使小狗望而生畏,我家小雞的損失率最小。
后來不知為什么殺了,我記憶中第一次吃雞吐骨頭,雞腿骨頭實在嚼不動。現在養雞方式不同了,也不見老母雞帶小雞的咕咕聲,叨到嘴里的食物放到小雞跟前喂小雞;小時候見母親宰雞時就要念叨幾句,小雞小雞你別怪,你是陽間的一碗菜什么的,對自己殺雞吃肉的行為心誠悔意,感恩大自然的饋贈。現在的人吃肉都是別人宰殺的,既不要悔意還可以責怪不是土雞,肉質不鮮美,不如從前的美味。
其實小時候生活也不是枯燥無味,雨來時看螞蟻搬家,小雨中從稻田張小魚小蝦,河邊看蝌蚪如何變成癩蛤蟆,去抓傳說中小貓會用尾巴釣魚,用手把牛糞沾在土墻上,知道“伙食”為什么成為詞組,糧食歉收的時候,燒飯的草都沒有。
現在小孩都知道,好好學習,學到本領掙鈔票,買房子、買小車;幸福指數并不比山里人農村人高,窮人也不是天天哭喪著臉過日子。了解過去必須融入過去的環境,過去的文化氛圍,拯救“母雞”文化,是因為母雞打上一段歷史的烙印。
我也想探討如何利用自身資源,活出精彩,包括那個“東方美食生活家”,直播“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種菜做飯的田園風光,以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態度,結合人生經歷傳達出的獨立自強的奮斗精神。
妹妹沒有干過農活,在城里上學,出了校門就有單位上班,最大的勞動周末將家里收拾得一塵不染,有心情欣賞花草田園。一大批80、90后,只有體驗性的農活,現在生活的緊張,需要田園花草來寄托,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給予我們一種啟示。
我十分仔細觀察西紅柿的種植,從育苗、種植、管理到采摘,看著飼養的蜜蜂對花朵一排一排一個不落的授粉。菜農如何精確施肥,20多年的重茬西紅柿,水肥多一點或少一點,西紅柿都會腐爛,為了生存,他們用專家不可解釋的理論,種植出“三坪西紅柿是蔬菜,又是水果”的品牌,南方到過上海,北方出售俄羅斯。團場農業連隊,有人有資金可以把種地藝術化,建一個直播網站,這里幾千畝大棚蔬菜,幾千畝葡萄園,幾千畝桃園,能互動直播的點和內容很多,為你直播你認領的那棵桃樹的開花結果,也讓我們遠距離看著自己。
我們不是不愛自己,只是沒有發現自己的可愛之處,愛自己才能熱愛生活。--林老家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