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還不富裕,各種物資非常匱乏,家家戶戶省吃儉用,用省下的糧食換取生活必須品。
記得有一年家里要蓋房子,需要買酒招待木匠和泥瓦匠,當時供銷社有酒,但沒錢去買,最后決定用地瓜干去侯鎮換酒。當時侯鎮是我縣唯一釀酒的地方,侯鎮酒廠遠近聞名,現在才知道它就是宏源酒廠的前身。我家離侯鎮有五十多里,那時沒有現在的交通工具,也沒有裝酒的玻璃瓶塑料瓶,能用的就是小推車和壇子。
第二天裝好地瓜干和盛酒的壇子,帶上干糧,天剛亮就出發了,走了近三個小時才到了侯鎮酒廠,當時的酒廠沒有現在酒廠的規模大,后面是廠房,前面有專門換酒賣酒的門頭房。工作人員把瓜干過稱后,盛上酒,我把壇子蓋好,用繩子拴好,到附近的飯店要了碗熱水,吃了帶去的干糧,天已過晌,就急急忙忙地往回趕,冬天天短,到家已是傍晚時分。那種勞累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到的。
酒來得不易,自然珍貴,那時喝酒沒現在這么豪爽,幾個人坐下,斟上一酒壺,倒上一盅,用火柴點著,一股藍火便燃燒起來,把酒壺的酒燒熱,每人喝上一兩盅就行了,然后吃飯,多了一是喝不起,二是怕耽誤時間影響干活,現在看這是比較健康的飲酒方法。不知何時酒盅不見了,換成了酒杯,高度酒也換成了低度酒,人們的酒量大增,有的人一頓能喝大一斤多,還不醉。
記憶中的換酒經歷至今還記憶猶新,正是那次的艱辛結識了侯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