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關工委系統近3000名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和老模范(簡稱關工委“五老”)急黨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盡“五老”所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特長和資源優勢,積極投入關心下一代工作,堅持服務青少年成長正確方向,為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助力脫貧攻堅,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當中不乏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他們的身上彰顯著新時代的關工委“五老”精神。
擔當“五老”職責,踐行黨員初心。簡正興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茅栗鎮一名共產黨員,82歲高齡的他退休不褪色,聯合該鎮關工委鞠克揚、王貴純等人翻山越嶺,步行十多公里的山路進行家訪,撥打10多次電話說服、教育、并催促家長為茅栗中學初二離異單親家庭學生李某辦理公安戶籍。2017年以來,他為包含留守兒童7人在內的20多人解決了戶口問題。他還與其他老黨員、“五老”一起協商成立了富興村“矛盾糾紛協調隊”,為富興村的鄉村振興擔起一份義務。
校園傳樂聲,苗鄉不寂寞。播州區洪關鄉苗族老教師宋興發退休人不閑,重返鄉臻堅民族學校,主動要求學校為他安排兩堂課,“執拗”地堅持民俗技藝傳承下去。2019年9月以來,每逢周三、周四,由宋老師組建和培訓學校腰鼓隊、蘆笙隊都會準時開課排練、擊鼓吹笙。校園傳樂聲、苗鄉不寂寞,宋老師的音樂課,成為洪關鄉一道靚麗的風景。
奮筆疾書不辭勞,編寫讀本育新人。趙興才是播州區鴨溪鎮一名年逾古稀、德才兼備的離退休老干部。他熱心公益、不計報酬,為集體做好事、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默默幫助無錢上學的青少年和無錢治病的困難群眾。他發揮特長、旁征博引,不辭辛勞、奮筆疾書,耗時三個多月,自費編寫了《鴨溪家風》、《紅色鴨溪》讀本,為播州區關工委青少年主題教育提供了藍本和借鑒。
離別講臺公益路,巧解心結“袁媽媽”。袁仲韻是遵義市第二十二中學(原遵義縣第三中學)退休教師,2008年自學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2015年受聘與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理事,長期活躍遵義各縣區,宣講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是孩子們心中親切的“袁媽媽”。她為性格內向、行為過激、沮喪失望、悲觀厭學高中學生白芳(化名)心里疏導,讓白芳驅散陰霾、走向陽光。她深切關注芶江鎮農村低保家庭、留守兒童、輟學生李某杰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開展一對一心理疏導、指導訓練,最終解開了孩子的心結,讓他重回教室。
2019年,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關工委系統“五老”發揮余熱、扶危解困,成功勸返輟學兒童314人,幫帶困境兒童解困769人,為困難無戶口青少年申辦公安戶籍209人。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組織主題教育51場次1240人,組織法制宣講16場次765人,爭取或協調資金20余萬元為青少年辦理好事實事140件次3400余人。
夕陽正濃、余暉最美,繼往開來、守正創新。嶄新的2020年里,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路上,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關工委系統“五老”人員始終圍繞播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全區發展大局、聚焦民生、拾遺補缺,老當益壯、積極作為,著力推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愛國主義教育、科技培訓、法制宣講、扶危解困中默默作出貢獻、發揮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