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吧。在十七世紀的中期的歐洲,爆發了一次空前絕后的烈性傳染病——黑死病。一年不到的時間,歐洲的人口減掉了一半。而英倫半島以倫敦為中心的中南部是重災區,但非常奇跡的是,半島的北部卻幸免于難。神奇究竟在哪里呢?在英倫半島南北連接處有一個村子叫亞姆村。一天,從倫敦來的一個商人將黑死病帶到了村莊。于是只有340的小村莊人心惶惶,人們紛紛向北方逃離,準備離開這個小村莊。正在這時,一個叫作威廉.莫泊桑的牧師勸大家留了下來。他說,“我們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病毒,如果感染了,逃與不逃都是死去,并且還會把病帶給北邊的人。與其這樣,我們不如留下來,北方的人就不會染病了,讓善良傳遞下去吧。”村里人都聽從了威廉的勸阻,回到了村莊,并且在村子北邊筑起了一堵墻,就相當于現在的交通設卡堵路把疫情封住。后來的情況相當的糟糕,村民們大部分紛紛死去,這個叫亞姆有344人的村莊,最后只剩下了33人,并且大部分是未成年的孩子。但是,亞姆村的村民硬是阻擋了黑死病向北傳播,為英倫半島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后花園。在那些村民病危的時候,威廉讓他們都留下了一份墓志銘。后來的人們,把他們的遺言都刻在墓碑上。現在前去旅游的人,還能看到那300多墓碑矗立在那里,看到那些催人淚下的語言。一位醫生給他回娘家妻子的遺言是這樣寫的:請原諒我不能給你更多的愛吧,因為他們更需要我。一位礦工給他孩子的遺言是,孩子,你見證了父母和村里人的偉大!威廉也在這場病疫里死去了,他的墓碑上只有一句話:請把善良傳遞下去——
這個故事是在說明了信仰和信仰的偉大,人,即便是死也要有信仰。簡單說就是,有信仰,活的是人;無信仰,活的是命。即使時代不同,國度不同,信仰的內涵也有所不同,但是在當下這場發生在21世紀20年代初期的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阻擊戰中,在西山在霍山就有這樣一群人站了出來,在家鄉遭遇到疫情、在祖國需要的關鍵時刻,疫情擋不住,病毒隔不了。他們用他們的紅包,他們用自己的愛心,譜寫了一曲曲對黨對祖國對家鄉的忠誠之歌!表現出了這群山里人或從大山走出去的人們深厚的家國情懷!
哲學家周國平說:“不測風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福”——旦夕禍福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幸,把自己獨獨看作例外。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可能如此:
當第一縷朝霞,展開東方最紅火的黎明,
當一次次干杯,高舉起中國大團聚的笑語歡聲,
突然間,疫情!疫情!!疫情!!!疫情!!!!
悄悄撲進我們的生活,把魔爪伸向人們的歡樂、夢想和愛情,
它無聲無息,無影無形,
仿佛十分遙遠,卻又近如身影……
從去年年末開始,湖北省武漢市等多個地區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疫情就是命令,大年初一,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于是乎,一場由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舉國上下全國人民參加的凝聚起共同抗擊疫情的阻擊戰驟然打響。農歷除夕的前一天武漢封城,緊接著毗鄰武漢的幾個市也接連封城。黃岡市與武漢最近,且是湖北唯一與武漢通城鐵的市份,人來人往,如似同城,其疫情也是除武漢市外,最嚴重的一個城市,形勢十分危急。
而安徽六安市與湖北黃岡市是相鄰的兩座城市,六安市霍山縣與黃岡市的英山縣則是大別山隔崗而鄰的兩個縣,許多居民住戶相隔很近,甚至這個縣的鄰居打個噴嚏,那個縣的鄰居都能聽到。一個成語叫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句俗語叫做“失火殃鄰家”。黃岡的疫情如此嚴重,霍山也就可能、甚至必然要受到嚴重波及,更何況根據調查,霍山全縣擁有從武漢或相鄰地區歸來人員已經有2000多人呢!丟掉幻想,更沒有僥幸!1月30日下午,全縣疫情防控工作再推進視頻會召開。縣委書記項躍文主持會議并強調:全縣上下要堅定必勝信心,舉縣而為、全力以赴,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確保全縣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這位縣委書記還要求全縣上下要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識疫情防控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嚴格落實各項工作部署要求,切實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責任,縮小網格化管理單位,落實好以社區防控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要抓住關鍵時期,堅持以戰時狀態應對疫情防控,不斷鞏固“五個一”“六小六起來”等措施成果,與病毒賽跑,以最快速度堅決徹底圍剿病毒擴散,確保責任到位,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書記要求縣里領導深入各自聯系鄉鎮,一線督導、現場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各鄉鎮、各部門要堅決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唯一的重大政治任務和壓倒一切的工作來抓,落實好主導責任、監管責任、屬地責任,確保壓力層層傳導到位,責任層層壓實到位。于是,霍山縣上下齊心,堅決落實各項防控舉措,織密織緊防護網絡,發動全體居民簽訂疫情防控《承諾書》,深入細致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群策群力,爭取舉全縣之力,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人間事,談何易,一帆風順難上難。由于疫情來得快,勢頭猛,給霍山應戰的時間緊,資金嚴重不足,加上防疫設備短缺,防控醫療物資緊缺,采購難,特別是防護用品,包括口罩(n95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防護服,防護帽,防護眼鏡,一次性乳膠手套,84消毒液等全線告急。在這種情勢下,有一個具有相當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團體——西山文化研究會,勇敢地站了出來。
王業軍是位長相英俊、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也是霍山西山文化研究會的秘書長。他在和研究會其他主要成員協商之后決定,立馬行動。2020年2月1日夜晚,研究會急速發出的一封捐助倡議書,很快得到眾多會員和在外霍山籍人士的響應,大家紛紛慷慨解囊。倡議書寫道,為切實履行對社會責任和對社會的價值貢獻,西山文化研究會特發出如下倡議,希望廣大會員及其他熱心人士積極愛心捐款,我們將善款統一交付霍山縣防疫應急指揮部統一支配與采購分發。多難興邦,共克時艱!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就得到300多位西山包括霍山籍愛心人士的捐助,他們中間有企業家、工薪階層、退休人員、也有保安和清潔工等等,他們不論貧富,不論捐資多少,都盡其所能,彰顯出他們回饋桑梓、回報祖國的深情厚意。
我們所說的“西山”,是與“霍山弧”、霍山山脈、大別山區高度重合的廣大地區。在歷史長河中即約定俗成地把從霍山為中心的安徽西部山區統稱為“西山”。西山文化是指以安徽西部大別山區腹地白馬尖周邊及漫水河地區為核心,四周輻射霍山、岳西、金寨、潛山、舒城、金安、裕安以及湖北英山、黃安、河南商城等地區,具有顯著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西山文化的精髓與本質,概括地說它包含:生態文化、尚賢文化、修身文化、禮儀文化、忠孝文化以及它所體現的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等。其顯著特征表現為:敬畏自然、崇文重教、種德修身、識大體、明大義,守規習禮、勤勞堅韌等等方面,其中家國文化是西山文化的根本。從三苗蚩尤部落與黃帝爭天下到皋陶后裔居英、六;從英布造反到何氏一門“十宰相、三皇后、五駙馬”;再到“三蘇”、“二程”后人避亂入居西山。無論是西山蠻人,還是外來的高門大姓無不深懷家國情懷,始終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在西山人看來,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的國家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它是一種鄉愁,更是一種潛伏在內心深處的心理密碼。多少年來,西山人和西山游子們,多么希望祖國強大、憧憬家鄉美好,期望西山包括全體霍山人民的生活美滿,人生幸福。家國情懷就這樣在這里代代流淌,綿延不止凝聚成巋然不倒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他們平時就在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著,關鍵時刻,更顯示英雄本色。新冠狀病毒攻上門來了,我們不出力誰出力?西山文化研究會的倡議出來了,我們不捐款誰掏錢?
疫情阻不斷,隔離關不住。一筆筆匯款,一個個電話,一個個微信紅包,飛向了王業軍秘書長的工作手機的賬戶上,住進了我們社會大家庭的愛心公寓里。讓我們來看看在溫情捐助的背后那些動人的故事吧——
這次募捐,李銀河,李娟,張文平,楊梅林,楊超,王炳文等為代表的醫生醫護志愿者也積極參與。老百姓要“躲進”家里,他們要走出家門。他們是西山最美的逆行者,工作普通平凡,但卻要迎“毒”而上,戰斗在最前線。不僅如此,他們決沒有以此為條件,把錢別在荷包里。安徽軒芝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李銀河,是我們西山文化研究會的常務理事、西山藥庫研究院的副院長。他目前已在企業家協會、紅十字會及西山文化研究會發起的捐贈活動中先后捐款了1200元。他還自帶車輛,護送患者或疑似病人,戰斗在危險的防控一線,成為最美志愿者,關鍵時刻顯擔當。李娟,始終一直戰斗在疾控中心,春節她的女兒女婿從北京回來再離開返京,她都沒有見上一面,也沒有給他們做上一頓飯。張文平,中醫院護士,正在抗疫防疫一線的她捐贈了1000元,她說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在努力。楊梅林,由于防疫需要,很多道路不通暢,她便24小時堅守在縣婦幼保健院,隨時待命出發接生新生嬰兒。她說她雖一直堅守崗位但被大家的愛滿滿感動著。楊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醫生,捐完款3000元后又投入抗疫的一線,無暇回復家人微信。王炳文,東部戰區總醫院第八派駐門診部,一直與疫情斗爭在火線。
李敏,這個名字可能大家不熟悉吧,她是最美人民公務員何必山的愛人,何必山同志在那次抗洪戰斗中走了,撇下李敏母子倆離開我們了,可是這次,他的愛人李敏并沒有因丈夫的因公犧牲而產生賴功放松心理,而是主動捐款1000元。她說她孩子剛參加工作,她微薄之力,捐資雖少,但要表表心意。她要感謝在她家最困難時,西山人對她家的關心和關愛,感謝國家給她家的榮譽和關懷。
捐贈者有很多離退休的老前輩,老領導,老教師。他們平時在群里默默無言,可是在這家鄉防疫、國家需要的關鍵時期,募捐時毫不含糊,立即挺身而出,積極響應,不由讓人們伸出大拇指,為他們的高風亮節由衷贊嘆。
這次的最小捐贈者是一個叫作夏鈺禾的小女孩,12歲。還在上海讀小學六年級,大化坪俞家畈村人。她把她的壓歲錢500轉給她的父親夏西林,讓他父親完成她的愿望。
還有這樣一種類型的捐贈者,他們為什么要這么表達呢?或許有他們的苦心造詣吧?有母親替兒子之名捐贈的,上土市鎮茶園村人,遠在廣東惠州市的蘇曉嬋以她兒子劉天翔之名捐贈款3000元;有兒子替父親之名捐贈的,如李文政先生;有妻兒捐贈款再替她愛人再捐的,如蘇永霞王俊夫婦;還有女兒捐完再替父親再捐的,太平畈女兒伍鳳麟,在自己捐完2000元后,再以她的父親伍儀友之名捐贈款500元;有全家總動員的,有鄰居,有朋友,有親人委托轉贈的,種德修福,修身齊家,無不讓募捐的愛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捐贈者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名字我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朱運奎,舞旗河朱家老屋人,他捐款200元。他說他雖然在上海做保安,也要全力支持家鄉。汪文才,上土市鎮上土市村人,他在北京做盒飯,他捐款200元,說只是一點心意。段宗發,上土市鎮上店村人,他捐款100元,他說他雖是一名清潔工沒有多少錢,但是面對大的疫情面前,盡一點力,心里好受些。這些樸實而憨厚的農民,有讓人代捐的,有人是轉紅包轉了好幾道程序的。也許他們有些木訥,有些不善言辭,甚至該有些人從腰包里掏出錢時,手還有些顫抖的,但他們用他們的行動,很好的詮釋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深刻含義。
這次募捐中有很多西山籍的中青年學者教授藝術家,一面要創作,一面要捐款獻愛心;還有不少公職人員,一面奮斗在第一線,一面還在積極捐款;還有不少企業家捐了款,捐了這兒捐那兒,似乎他們的錢不要花氣力去掙是河里的水淌來的一樣,慷慨而出
無需我們一一列出了吧,這些捐款名單當中還有教師、文藝工作者和個體戶。他們的名字在名單都像一顆星星在那里閃爍,是那樣的溫暖和熟悉。還有許多人或許沒看到倡議,不知道訊息。但是依然燦爛奪目……
2020年2月3日上午,霍山縣西山文化研究會、霍山縣在外創業人士向霍山縣紅十字會疫情防控中心捐贈款(包括捐物)善款。捐贈儀式在上土市鎮政府舉行,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仰玉晶參加捐贈儀式。
疫情還沒結束,捐贈活動更在持續、在繼續。讓我們共同加油送瘟神吧!春天來了,冬天必然過去,病毒你蹦跶不了幾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