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鄉情?在我看來,是流離轉徙旅人于繁華都市回望的圣地,是遠走他鄉行者心中熱盼的暖窩。每一次回看無疑自是一次候鳥回歸的遷徙,一回傳統文化的回顧,一趟身份證明的期冀。如果沒有背上行囊遠走他鄉的離情,沒有走出故園奔波天涯的經歷,你就不可能有游子思鄉的情愫,也不會有群朋滿座談論家鄉風土人情的感懷,更不會有懷舊之衷的念茲在茲。只有遠離過故土,你才能深深感受家鄉山的親切,水的甜蜜,人的暖意。
屈指算來,自少小離家的那個時候起,學校寄宿,部隊服役,企業打拼,機關工作,風餐雨宿幾十年,就這樣兜來轉去,東遷西徙,沒個定數。雖然離鄉不過十里,就因忙的暈頭轉向,以至于多少年難得回鄉。緣于親人團聚的夙愿,退休后不得不又一次遠離家鄉,從此閑賦武漢多年。這樣的一次又一次變更,腦子里存儲僅有的那點過往記憶也隨著移易遷變逐漸淘汰,致使昔日玩耍的地名不曾記起,兒時的伙伴越來越疏遠,以至遠房的親戚已經遺忘。
歲月蕩漾在時光的舞步里,年輪消逝于過往的雜事中,人生一晃幾十載,如今遲至年華垂暮,此時就有了故園眷顧歲不我與時不我待的無奈。內心深處對鄉情的眷戀刳心雕腎的強烈,時常欲火焚身般爆燃。地理的距離雖然越來越遠,可心理的距離卻越拉越近。每每想起故園的山、水、林、路、人,總是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兒時的記憶故鄉雖窮,窮到衣食不保,以至父親有意將我推出,過繼他人為嗣。可是擱在我心里,那就是一幅再優美不過的畫屏,于是年復一年地嬉戲玩耍游走于畫中。稍稍長大,失去生活來源的我,憑藉頑強意志踏上艱苦的求學之路,故而離開了曾經寸土不離的故鄉。無論小學、中學,免不了兩地往返來回,卻也因此很少再涉山水。參軍入伍,以后又暴衣露蓋奔波工作,企望建功立業,以至更有后來遠赴武漢,不得已的遠離故鄉。故鄉自此便是一幅被我高高掛起的畫屏,也許是現實的還有歷史的溝壑太深,無論怎樣試圖走進,可總是隔著一層模糊的幔紗,終究邁不進去。
可是,即便如此,故鄉畢竟是我生命的支撐點,邁向新程的起航處,自然就有了無限膨脹的心結,親情,友情,鄉情,總能牢牢籠罩住我滿滿的思緒。情感依舊在,歲月染蒼顏。探鄉情自切,不見若萬年。游子走的遠,鄉愁收的緊。時常夢里見,卻非昨日景。
也正是基于這份矢志不渝的鄉情,自武漢居住若干年后再次回故居。也是從此,我就可以走進兒時躲藏貓匿過的山崖,尋找秋千蕩起的那棵高大桐子樹,鉆進密不見天的那片竹林,來到經常卓魚蝦的幾個池塘,站在陶大垴巔遙望似曾相識的天際浮云。昔日陶二垴腳下那一大片瓦屋草蓋如今早已蕩然無存,居住三百余年的村落從此凋零為荒野曠地。原于這里的后世子民,全以嶄新的樓房搬到了公路一邊。可親可敬的大叔大嬸再也不曾相見,他們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夢境里閃現。代之而起的后輩,很少有我認識的。重走一回六里遠的小學路,沿著河東踏著昔日走過的山路回一趟英山一中。不同的只是,全鋪成了水泥路面,寬敞平坦,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物換星移,時過境遷,曾經熟悉的故鄉山水人已越來越陌生。這時候,腦子里突然蕩起了刀朗《西海情歌》凄欷的歌聲,“回不到我們的從前/一眼望不到邊/風似刀割我的臉/等不到西海天際蔚藍/無言著蒼茫的高原……”。
迷離的流年里,常常親吻著鄉情的憂傷,感受這份清風明月的纏綿,在我記憶的文字里,收藏著的只能是綿綿不絕的思戀。靈魂飄渺,徜徉塘畔,游走林間,繞墟巡看,故園離殤!誰借我一抹微笑,抹去滄桑塵寰,容我以淚洗面,感懷一世抱憾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