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有兩對石獅子。獅子,百獸之王,在古代是威鎮四方唯我獨尊的王權的化身。天安門前的石獅子同樣顯示著君主的權力與尊貴,但當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石獅子肚子上有槍扎過的深坑,且雨天淌血。
在天安門前有兩對漢白玉獅子,一對在金水橋北,一對在金水橋南。兩對石獅子,昂頭,蹲立,粗大的軀體,健壯的筋肉,顯得姿態雄偉。左邊的雄獅,用右爪在玩弄著繡球,象征著一統環宇;右邊的是雌獅,用左爪在戲弄小獅子,寓意子孫興旺。這是中國標配的獅子形象。左右雌雄成對,互相呼應。
高超的雕刻技術表現出獅子的特點,廣闊的前額,卷曲柔軟的鬃毛,撅起的鼻子,張開的大嘴,活潑圓闊的肌肉,加上身上披掛的纓絡彩帶和鈴鐺,使人們看到的不是兇悍的野獸,而是有力氣卻又和善、勇猛卻又柔順的獅子。這正是我們民族喜愛的性格,也正是我們所喜愛的形象。
獅子,古代稱為“狻猊”。傳說它吼聲之下山搖地動,曰行500里,以虎豹為食。正因為獅子如此兇猛、如此威武,所以被人們視為百獸之王,成為威鎮四方唯我獨尊的王權的化身。到了后來,人們又將兇猛的獅子與龍附會到一起。民間傳說,龍生九子,九子都不成龍。各有所好,各有所用。其中第八子叫“狻猊”,長相如獅子一般,喜歡煙火,因此被裝塑在香爐蓋上。由于獅子與這八龍子同貌同名,便陡然身價倍增,被我們這個崇拜龍的民族視為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受到格外的喜愛了,因此,在那些巍峨壯麗的宮殿、屋宇崢嶸的府衙門前,就有一對對石獅子雄鋸在那里了。
北京人民十分熟悉和喜愛天安門前的石獅子,人們茶余飯后常常談起它,如數家珍,并為石獅子創造了許多動人的神話。
據傳說,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當打到前門城樓下,守城明將李國禎抵擋不過倉惶逃走。李自成托槍驅馬來到天安門(當時稱為承天門)城樓下,當他們正欣賞城樓前精美的石獅子時,一個兵卒突然大喊:“闖王留神,獅子動彈了!”闖王聽到呼聲,眉頭一皺,隨囗喝道:“胡說!石頭獅子怎么會動?”闖王邊說邊驅馬朝東面那個石獅子奔來,來到跟前,挺槍驅馬,一槍扎了過去,只聽“當”的一聲,石獅子肚子上扎了一個槍坑,火星亂爆。
正待闖王收槍之時,一條人影跑出來,直奔西面那個石獅子,沒等士兵反映過來,闖王早已策馬趕到西邊獅子跟前,一槍扎了過去,槍又扎偏,且又扎在獅子的肚皮上。眾兵卒在闖王舉槍之時,圍住石獅子,活捉了剛才逃跑的明將李國禎。
李國禎抓到了,但石獅子的肚子卻永遠留下了深約寸許的槍眼,每逢下雨的時候,這槍眼就流出鮮血,連漢白玉的橋頭還能看到斑斑血跡。
還有人說,石獅子的槍孔并不是李自成扎的,是八國聯軍攻入天安門時,石獅子“活了”,它勇敢地向侵略者撲去,受到了侵略者瘋狂的槍擊,留下了槍眼,至今天陰下雨就會流血呢!
不管是這樣還是那樣的神話,其實都是表達了人們對天安門石獅子的關切,表達人們對石獅子完美藝術形象的贊頌。
(資料來源《天安門廣場歷史檔案》)
2020年2月24日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