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全家外出游玩已然成了一種奢望。那么,讓親子閱讀充實這段非常的日子,跟孩子分享一道道豐盛的精神大餐,靜候“戰疫”的全面勝利,也不失為一項頗有意義的家庭活動。
從兒子半歲開始,我和妻子便開始親子閱讀。從早期的幼兒布藝書、立體書,到繪本、卡通書,再到寓言故事書、漫畫書、科普書等,可謂種類繁多。每晚,我和妻子都會給兒子“講書”,慢慢地,每天聽爸媽“講書”便成了兒子雷打不動的習慣。
“宅家”多日以來,《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故事成了兒子的最愛。這套叢書講述的是母雞卡梅拉和她的兒女卡梅利多、卡門妙趣橫生的歷險故事。
講這個故事時,為了讓角色更加鮮活生動,我使盡渾身解數模仿各種動物的語音語調,除了母雞卡梅拉的婉轉動聽、雞舍首領——公雞皮迪克的深沉渾厚、小雞卡梅利多和卡門的嘰嘰喳喳與奶聲奶氣,以及公雞爺爺的沙啞滄桑,還要模仿綿羊、鸕鶿、黃鼠狼、駱駝……特別是《我要找到朗朗》那一冊,十幾個動物角色陸續粉墨登場,我絞盡腦汁展現他們各自的特點,“表演”效果還算差強人意。看到兒子聽故事時的投入和開心,我覺得費些心思也是值得的。
講完后我經常想:聽過這些故事,兒子會記住些什么呢?是那些長著牙齒的外星小綠雞,還是伽利略神奇的天文望遠鏡?是丑惡兇殘的雞頭蛇怪,還是徒有其表的圓桌騎士?
或許,記住什么并不重要,讓有趣的靈魂走在路上才是最終目的。正如此書的中文翻譯者、兒童文學作家漪然所講:“重要的是,他們記住了自己曾經讀過一些書。這些書,讓他們大笑,讓他們滿足,讓他們的幻想跨越了時間的界限。這些書,就這樣和他們的童年連在了一起,讓原本循環往復的生活變得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有新的驚喜。這些書,就是一個孩子快樂的理由。”
讓兒子眼界大開是,這套童書不僅涉及名著、戲劇、童話等藝術領域,如《堂•吉訶德》《羅密歐與朱麗葉》《木偶奇遇記》,還包括歷史、天文、物理等方面的大量知識,如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銀河系、杠桿原理等,眾多歷史名人更是頻頻“出鏡”,如馬可•波羅、貝多芬、蒙特戈菲爾兄弟等。作者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巧妙、自然地將這些人和事融于故事之中,簡直將這套書寫成了包羅萬象的兒童大百科全書。加之其曲折離奇的情節設計、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更是讓兒子沉醉其中、欲罷不能。
“這只雞屁股上為啥沒毛,是被印第安人拔去做頭冠了嗎?巨人高康大想吃的刺猬吐司是什么味道啊?故事爺爺的繼承人朗朗是鋼琴家郎朗嗎?……”看過這些故事后,兒子成了“十萬個為什么”,經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不著邊際并讓人忍俊不禁的問題,我想這套書帶給兒子的最大收獲莫過于此罷。
一天,我和兒子一起閱讀繪本《彩虹色的花》,當我講到彩虹色的花將自己的花瓣都用來幫助有困難的小動物,冬天到來后自己被覆蓋在大雪下面凍死時,兒子突然難過地問我:“爸爸,你和媽媽也會死嗎?”我輕撫著兒子的頭回答:“會呀,人都會死的。”“不行,我不想死,也不讓你和媽媽死!”兒子瞬間紅了眼圈。我趕忙安慰兒子:“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你看爸媽一直堅持健身,就是為了把身體鍛煉得棒棒的,好能陪你很久很久啊。”兒子聽后用力點了點頭,露出了釋然的微笑,似乎死亡這個概念帶給他的焦慮和恐懼一下子煙消云散了。而我卻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憂傷之中——時間總是快得讓人困惑,仿佛悠忽之間,我和妻子還沒來得及記住襁褓中兒子的可愛模樣,小家伙便飛也似地長大到開始關注生死的哲學命題了。真希望兒子慢些長大,讓爸爸媽媽的陪伴久些,再久些。然而,誰又能留住時光的腳步呢,既然如此,那就珍惜與兒子相伴的每一天罷。恰如周國平所說:“因為珍惜愛,所以不愿意死;因為知道死,所以更珍惜愛。”
“媽媽,我為什么不能出去玩?”“因為一個叫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家伙正在外面搗亂,小朋友要是染上了這種病毒,就會發燒、干咳、沒力氣、呼吸不暢,甚至有生命危險……”面對肆虐的疫情,妻子還跟兒子分享了兒童電子繪本《為什么不能出門?》。讀完這個繪本,兒子不僅了解了國家正在經歷的困難,明白了病毒、隔離、N95口罩這些曾經陌生的概念,更是懂事地宅在家里,從不鬧著要出去玩。
20多天來,親子閱讀讓全家人濾去了焦躁和不安,收獲了內心的充盈與恬靜。我們深信,待這一切過去,那場春的盛宴必將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