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整理舊物時翻到了一本“優秀通訊員”榮譽證書。頗具紀念意義的是,證書上的字是父親用鋼筆親手書寫的。父親當年為我寫下這行文字的時候,想必是格外認真的,內心也一定充溢著子承父業的欣慰與自豪。多年過去,榮譽已成明日黃花,但父親蒼勁有力的筆跡仍舊熠熠生輝,令人賞心悅目,更讓我憶起父親幾十年來醉心于硬筆書法藝術的點點滴滴。
父親與硬筆書法結緣,要從兒時說起。祖父是一名俄、英雙語石油科技文獻翻譯。那個年代,所有翻譯文稿全靠手工謄寫。常年筆耕不輟,祖父練得了一手印刷體般瀟灑俊逸的好字。自幼耳濡目染,父親上小學時便迷上了融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硬筆書法。濃厚的興趣加之在線條美感方面的靈性,使父親進步很快,作業本上工整美觀的字跡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也經常作為范本在學校的宣傳欄中展出。“你爸從小就愛寫字,但那時候物質匱乏,誰家有那么多紙讓孩子練字,所以報紙上、煙盒上、臺歷上,凡是家里能找到的紙片,他隨撿隨寫。”祖母曾對我說,“有時候甚至木棍當筆、大地當紙,頂著烈日一練一兩個小時。”
父親17歲在管道一公司參加工作后,充分發揮他在硬筆書法方面的特長,熱情高漲地出板報、刻蠟板、寫標語……就連單位很多新人結婚,都慕名來找父親寫請柬。
自己的專長能夠服務于單位和同事,并得到大家的認可,更加激發起父親對硬筆書法藝術的執著追求。為了練好字,大街上一塊書寫別致的招牌,會使他駐足不前;別人信手寫出的一個漂亮的字,會讓他揣摩良久;書店里一本格調高雅的字帖,能讓他毫不猶豫地掏錢購買。
俗話說:字如其人。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書寫的文字體現了他的修養、性格、學識。這四個字用在父親身上恰如其分,一身書卷氣的他其字其人都儒雅內斂。多年來,從事黨建、新聞宣傳和企業文化工作的父親是十分繁忙的,他常常是“八小時內緊著干,八小時外做貢獻”,但他從不因練字習書而耽誤本職工作。他認為,一切藝術都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漢字是自己崗位工作的基礎,自己練字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達到多高的藝術水準,而是一方面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一方面提高素質、歷練能力,從而更好地工作。
父親年輕時練字全靠捉時間的尾巴,退休后時間充裕多了,便雷打不動每天伏案筆耕,常常一寫就是兩三個小時,心無旁騖,如癡似醉。直到現在,父親的床頭柜里還塞著滿滿一柜子多年來他去粗取精留下的得意之作。
幾十年來,父親在木雕、葫蘆雕、繪畫等藝術領域均有涉獵,也閱讀了文、史、哲、美方面的大量經典。“硬筆書法是全方位的學養,若純粹練字,只滿足于技術技巧,便始終缺了些味道。”也許正是由于父親諸多的字外功夫,才賦予了他的硬筆書法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意蘊。
筆起筆落數十載,父親已形成了隨題材、文風而變的書寫風格——時而寬博逸秀,時而古樸瀟灑,時而文靜清雅,時而端莊沉著。總體上格調高雅、不落世俗,既呈現出堂正之氣與君子之風,又彰顯出平和、寧靜、幽雅的境界之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再深,有龍則靈……”多年的習字生涯,《陋室銘》、《愛蓮說》、《出師表》、《桃花源記》等上百篇千古美文早已爛熟于父親胸中。父親常對我說:“我練習硬筆書法不僅是為了寫一手好字,更是對光輝燦爛的中國古典文學的研讀和致敬。”
“硬筆書法需要你在心情平靜時練習。因為書寫時人的精神集中,排除了雜念,一心鉆到寫字中去了,聽憑心手相應,筆紙接觸,這樣長期的書寫訓練,久而久之會使人的身心處于平靜狀態,其情緒達到了寧靜安詳的境地,心態平靜,辦事自然就沒那么浮躁了。”多年的筆耕實踐,豐富了父親的人生體驗,“書寫每一個字的過程,會讓原本浮躁的心得以平靜,釋然;字里行間,練字者能夠感受到中華漢字的氣韻,領悟做人的道理,所謂練字如練心正是這個道理。”
父親還說過,他之所以能堅持練習硬筆書法數十年從不言棄,是因為祖國的漢字有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推動著他,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美感在陶醉著他,有一種傳統文化的魔力在吸引著他。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父親的這幅心愛之作意境高遠、蒼勁遼闊,恰也體現了他寵辱不驚、淡泊豁達、笑看人生的平和心態。白雪陽春成絕調,高山流水有知音。惟愿花甲之年的父親在硬筆書法的藝術道路上日臻絕妙之境,盡享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