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除了上班時間,包括所有的周末,我基本上都待在家里。這讓我有更多時間讀點書。
在這樣難得的慢時光里翻著書,品著茶,沒有任何功利性,讀的很慢很細,所以在筆記本上便涂鴉了一些讀書感悟。
許俊文:我們故鄉淪陷的太快
這段時間,我隔三差五的喜歡回西卅店老家。
今年冬天,老家的農田被改造成大塊的方田。很多在外打工的村里人都說,以后把地包給別人,就不用回來了。農村現在的道路、水電、網絡等基礎設施條件都很好,但任然不能讓年輕的一代停下逃離的腳步,他們都去城鎮或更大的城市發展了。
我們的故鄉或者說是老家,正在淪陷。連人都不回來了,這不是淪陷么?只是速度快的有點讓我吃驚。
這讓我再次從書架上取下許俊文的散文集《俯向大地的身影》,慢慢品讀!
關注到這本書,首先因為作者許俊文是定遠人,這本書寫的都是岱山豆村的人和事。還有,就是《府向大地的身影》里的不少文章,經常被全國各地中考、高考語文試卷的現代文閱讀與理解、作文寫作等方面采用,所以就把《府向大地的身影》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孩子閱讀,希望對他提高寫作和鑒賞能力能有所幫助。
《府向大地的身影》把故鄉豆村寫的很美。他把身邊的每個人、每寸土地、每縷風都寫活了。他筆下的父母、鄰居、舊友、土地、露珠、菜園、草垛、炊煙、夕陽、牛羊、雞籠,和我們對故鄉的記憶一模一樣,感覺他身邊的風,就是我們身邊的風;他心中的遺憾,就是我們的遺憾。
在這部散文集中,《觸摸村莊的脈搏》這篇散文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情效應。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曾經無比迷戀的村莊顯得冷清落寞了,曾在這里世代居住的人多數都離開了村莊,一塊塊肥沃的土地怎么也等不回自己的主人。
皖東知名作家傅貴老師對許俊文的散文推崇有加。他甚至呼吁,希望地方政府能把許俊文筆下的豆村打造成風情村莊,讓我們的鄉愁能找到一片寄托的空間。
故鄉在這個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滾滾洪流中,希望村莊的主人只是暫時撤離。故鄉的村莊的像一座老房子,目前正在建設新居,這需要經歷一個建房、裝修的過程,等新房建好了,也許主人就回來了。
李白:世俗的另一面
詩仙李白,說他的詩歌多么唯美浪漫,絕對沒人會質疑,而且人人都能吟唱幾句流傳千古的名句。若我說李白其實也是一個世俗的人,您千萬別惱,這是我假期里閱讀中國古代文學史,尤其是《康震講詩仙李白》等書籍后,對李白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才這么說的。
李白的世俗,就從他是個“官迷”說起吧。
沒錯,李白是個“官迷”,他成年后一直都想在仕途有所作為,但他一直沒有成功,這也讓他的生命充滿了悲劇色彩。
我們姑且來看看李白的人生經歷吧。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青少年時期,他過的是比較安逸的。從他24歲起,便只身離開家鄉開始了自己的“求仕歷程”,希望通過結交賢達名流、高官顯貴、皇親國戚以求得舉薦,從而實現自己入京為官的政治理想。
第一站,他去了終南山。因為當時有很多名士通過到終南山做隱士的方式,從而被朝廷擇優錄用為朝廷官員,但李白沒有成功。
第二站,他去拜訪了唐代重臣山東孔巢父。結果孔巢父一心向往田園,沒有舉薦李白,李白只得無奈的離開山東。
第三站,李白到了浙江尋到了當世著名道士吳筠,由吳筠引薦結識了太子右庶子賀知章,又由賀知章把李白引薦給了唐玄宗。李白如愿以償的進入仕途,但他對官場顯然水土不服,在京城逗留了一年之后,便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李白只能失意的離開長安。
第四站,就比較生猛了。李白為官心切,不辨黑白,也不聽妻子的勸誡,居然盲目的投奔永王李璘,結果差點被作為叛軍坐了打牢。
說李白是個“官迷”,絕不是在貶低李白,只是他求仕不順,飽嘗了人生的薄涼疾苦,令我們感到惋惜心疼。李白是一個鐘愛幻想、極富浪漫主義情懷的人,他希望世界擇賢而用,為官要愛民如子,但真實的世界哪能這么簡單?在那個兵荒馬亂、無法無天的封建社會,李白想要在政治上大展拳腳的愿望,只能以荒涼的破滅收場。
也許正是因為在政治上遭遇的凄涼,生活上經理的苦難,才成就了詩仙李白。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就算了解李白再多的隱私,讀他的詩歌,撲面而來的,依然是李白那不食人間煙火的仙風道骨,和充滿俠肝義膽的英雄豪氣。
重讀《平凡的世界》
很多人至少讀過兩遍《平凡的世界》,尤其是70后、80后人群。大家第一次讀這部書,多數是在上中學的時候。那時候這部書在學生之間太受追捧了,若你沒讀過這部書,不僅不能與大家在同一個頻道上聊天,在同學面前這簡直就是一件羞恥、尷尬的事情。
至于為什么很多人會重讀《平凡的世界》,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對自己青春時光的懷念。中學時代讀過的書,就如同那時候結交的友誼,一輩子都不會忘。二是因為對那個時代的懷念。書中所寫的內容,發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這部書對那個時代的愛情、親情、友情以及生活給予主人公的苦難因太平凡太真切,所以同時代的人讀起來,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這樣的感同身受,當然讓讀者不忍釋卷。
我還發現身邊一些同事、師友,他們會每隔一兩年就捧起路遙的這部書在細細讀一篇。春節前,與長篇報告文學《追問暴力》、鄉愁散文集《望鄉》的作者、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夏萬全先生聊天得知,他讀《平凡的世界》居然達14遍之多。
春節假期在辦公室值班,發現同事楊忠浩正在讀《平凡的世界》,回到家里,我也就從暑假里取下這部書開始了對這部作品的第三次閱讀。
《平凡的世界》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通過與田潤葉、田曉霞、金波、郝紅梅等人物間的故事,把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通過對一系列平凡人物形象的刻畫與謳歌,為讀者呈現出了那樣一個平凡而恢弘的時代。
有人說,這是一部用生命書寫的奇書,我贊同。有些聲音聽起來簡單平凡,卻能在大地間亙古回響,就如同《平凡的世界》對我們的影響。
致敬經典!致敬我們的時代!致敬像路遙這樣偉大的作家!
蘇童和他的小說
這個假期里,至少有半個月的時間,我都沉浸在蘇童的作品里,尤其是他的小說。
有些朋友,我們是通過別人結識的,而買了一堆蘇童的書,是我在讀了遲子建的散文《一個人和三個時代》之后的沖動。在這篇文章里,說到了美國“國際寫作計劃”項目負責人聶華苓特別喜歡蘇童的作品。我就莫名的覺得,蘇童是否會成為第二個莫言,于是買下一堆蘇童的書,就順理成章了。
蘇童是位寫作起點很高的作家,一出手就是《妻妾成群》《紅粉》。
《妻妾成群》是一部中篇小說,蘇童的成名作,也可以說是代表作。故事背景大致是民國初年,一位受過新式教育的女學生嫁入一個大家族成為了四姨太,在“妻妾成群”的環境中明爭暗斗,聽說或見證了如自己一樣的妻妾被投井溺死,最終自己也瘋掉了。整個故事很晦暗,也很陰森,通過女人間要置對方以死地的“戰爭”,表現了在男尊女卑時代在夾縫中生存的女性的悲慘命運。據說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尷尬的是,這部電影我至今都沒看過。
《妻妾成群》這個作品,流淌著蘇童獨特的南方意識。我之前讀過一些蘇童的散文。在散文里,他的很多筆觸都落在了承載他少年時光的蘇州小巷里。在散文中,蘇童以精致柔美的語言、蒼茫空靈的詩意,描寫了略顯清貧卻充滿幸福的江南生活時光。但那還是秀美的江南,能讓人觸摸到蘇州的杏花煙雨、小橋流水和吳儂軟語。
蘇童小說里的南方,則是另外一種令人不寒而栗的格調。環境陰暗、潮濕、糜爛,人物自私、狠毒、荒誕,這些在他筆下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蘇童的小說里,南方不是美好的所在,反而是暴露人性陰暗的場所,讀后做幾回噩夢,一點都不為怪。這好像恰是他作品的魅力所。
我是想說,蘇童的作品非常關注人性。蘇童的作品,正是用這些悲劇人物的惡,來激發更多人發自心底善。或者說,對那個人吃人舊時代的詛咒,等于是對幸福自由的渴望和呼喊。比如剛剛讀完的長篇小說《米》。這個作品主角難民五龍,生活的苦難、地痞流氓對他的欺侮,讓他對世界充滿了恨意。當他用自己的忍耐、狡詐、暴力獲得了黑幫頭目的權力和地位后,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報復這個世界。讀《米》這個作品的時候,人物關于欲望、暴力、復仇那種畸形、變態的心理,我好像置身在過去那種綠頭蒼蠅亂飛的旱廁里躲避一場災難般難受,但掩卷沉思,覺得這種暴力、反思人性的作品確有其獨特的價值。
蘇童的小說很有誘惑力,《紅粉》《三盞燈》《罌粟之家》《婦女生活》《另一種婦女生活》等幾個中篇小說,都是我這幾天連續讀完的,每個作品人物形象都讓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