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爾基——我的故鄉!確切說,我的第二故鄉!想當年,一提到它響亮的名字,我們都無不為之歡欣鼓舞!共和國的工業長子、首屈一指的老工業基地、世界最大的鑄鍛造基地……幾代國家領導人都來過視察……
那年我24歲,孤身走進了富拉爾基,正式成了全城30萬人口中的一員。對第二故鄉的認識也由早先的神秘傳說到自己親眼所見。那一幢幢特色建筑、那一條條寬闊馬路,那大工廠、那科研院校……我默默感慨,“富拉爾基,厲害啊!相當于是在一張空白紙上書寫出的奇跡,誰敢說不是大手筆?不是一部大作?”
能有幸來到如此舉足輕重的地方就業、安家落戶,一直認為自己的命運好。每次回到老家我總會神采飛揚地向鄉親們炫耀一番,講講富拉爾基的動人故事!
實際我的飛揚也并非完全是炫耀……
這座帶有傳奇色彩的新興城市,自從屹立那天起就吸引著眾多海內外人士驚嘆的目光。當你乘坐旅客列車沿濱州鐵路線西行,駛上一座大橋、穿越過滾滾嫩江,聞名遐邇的富拉爾基就到了!
它是齊齊哈爾市的一個獨立區,幅員面積僅375平方公里。你別看它小,這個小地盤它可是毛主席親自圈定的。名氣也就比齊齊哈爾大多了,“我們還以為齊齊哈爾歸富拉爾基管轄呢!以前確實不太了解齊齊哈爾,但對富拉爾基就如雷貫耳了!”有很多外地人都這樣說。
著名作家劉白羽在一篇散文里寫道:“富拉爾基象太陽剛剛從地面上升起,一座座新的工廠正在誕生,這邊新的廠房剛剛矗立,那邊一大片通紅的剛架又聳入天空……”從某種程度說,就依著有了富拉爾基這個區,齊齊哈爾的翅膀才硬起來的,也就有了今天像仙鳥丹頂鶴高高飛翔的力量!
把富拉爾基封為是挺起中國工業脊梁的鋼鐵巨人,我說一點都沒夸大其詞!不用其它工業企業來充數,只有兩大家獨一無二的“中國一重集團公司”和“北滿特鋼集團公司”就夠這個稱呼了!
還記得不記得當年小學課本里的那臺上海萬噸水壓機?我告訴你,它只是個“小弟弟”,沒公開“大哥哥”的身份是出于保密的需要。背后的“大哥大”就在“中國一重”!它的鍛造壓力達到一萬五千噸!全球排在首位的自由鍛大力士!看到它不費吹灰之力、軋制幾百噸重的鋼件,真就跟我夫人在面案上揉面似的,那樣輕松自如、手到擒來……
說起中國一重,絕對響當當的!中央直屬的國有企業。“一五”時期蘇聯專家幫助設計的,光職工就有上萬人。我參觀過他們的車間,里面全是大部件,加工的齒輪,直徑有一人多高。給煤礦制造的裝載機,它抓一斗煤能裝滿一節火車皮……“一重”它太重要了,關乎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和民生安全,周恩來總理就給它起了個“國寶”的名字。
我們的“北鋼”它在國內同樣大名鼎鼎,跟“一重”一批,也是“一五”計劃里的大項目。它定是全國最早的特種鋼廠了,據專業人士介紹,普通鋼廠生產出來的鋼叫碳素鋼,我們鋼廠生產的鋼叫合金鋼。什么鈦合金、鎳合金、錳合金……什么品種、系列的等等、等等一應俱全。我還聽說咱們制造的飛機、潛艇、導彈、火箭、人造衛星上所用的特殊鋼材都是我們鋼廠提供的,這樣它頭上也就有了一頂“掌上明珠”的桂冠!
歷史不會被遺忘,富拉爾基的重機廠和鋼廠曾為新中國創造出了無數個“第一”的輝煌!
先后入駐富拉爾基的還有熱電廠、化工廠、紡織廠、玻璃廠、水泥廠……這些大型企業就像是鑲嵌在天鵝項下的一顆顆寶石,閃閃發光!
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高等教育,它與工業一樣王道!一個市轄區的小鎮竟擁有兩所名牌大學!不多見吧?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和齊齊哈爾醫學院就坐落在富拉爾基!
東北重機學院是原機械工業部四所重點大學之一,它的前身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系,遷至富拉爾基后組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重型機械學院,號稱是工程師的搖籃。有多少人知道?現在位于秦皇島的燕山大學,它差不多算是河北省的王牌學校吧?論輩分、論血緣關系,我們的“東重”還是它的母親呢!直到今日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仍習慣把那片區域稱“哈工大”。
齊齊哈爾醫學院歷史老悠久了,它創建于1946年,經歷了“黑龍江軍區軍醫學校”“黑龍江省衛生學校”“黑龍江省醫士學校”及“齊齊哈爾醫學專科學校”“齊齊哈爾醫學院”等發展階段,是教育部首批卓越醫生培養高校、黑龍江省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它的學子遍布大江南北!
不單單是工業,富拉爾基的農業也非常發達。一個重工業區,農業比重小,因有黑龍江省農業研究所、畜牧研究所、林業研究所、牧機研究所和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學校“四所一校”的存在,這里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黑龍江省西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中心了!
由此富拉爾基也就擠進了國內唯一能與上海大都市平起平坐的人才和技術最密集的地區!
我在富拉爾基農業戰線上打拼了二十多年,直接參與過很多項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至今我回想起來還為自己感到光榮和自豪呢!
你若簡單認為富拉爾基過去僅是一個小漁村,那就大錯特錯了。從久遠講起,它是新石器時代和距今3000年的老龍頭古文化遺址,一億年前古生物“中國富拉爾基披毛犀”的故鄉,宋、金、元時代還在此屯過兵,更值得一提的這里是達斡爾族最重要的聚居地。
達斡爾族人世世代代沿嫩江捕撈、狩獵、耕作,哼著“扎恩達勒”,跳著舞、唱著歌,創造出燦爛的地域文化和具有顯著特點的風土人情。就連我們的富拉爾基都是達斡爾族語翻譯過來的,意為紅色江岸,所以這里還有“紅岸”之說。
我很早很早就工作在達斡爾族鄉,在這個鄉整整干了8年。達斡爾族人勤勞、勇敢、樸實、善良,講義氣,能歌善舞。8年間我與他們建立了深厚密切的感情關系,不少人都成了我的最好朋友:吳公元、吳海鎖、吳雪山、鄂澤明、鄂明爾、金三柱、金德才、何榮、莫金海等等一大批,平時我們之間總是爺們兒或哥們兒相稱……
當然啦,他們都是當地的優秀人物,從這個優秀的民族里,走出來更優秀的人物也無計其數,我背著就能說出來一長串的名字……
鄂秀峰:軍事家,1945年“8.11”葛根廟武裝起義的組織者、領導者,齊齊哈爾解放戰役指揮員之一;
郭道甫:政治家、教育家、理論家,民族革命家;
滿都爾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楊士清: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音樂研究室主任,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
阿拉布丹:著名詩人。
……
抗日戰爭時期,達斡爾族人民與富拉爾基各民族人民一道與敵寇浴血奮戰,富拉爾基這處革命老區為全國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富拉爾基猶如一本厚重的書,記載著一個個漫長又令人怦然心動的古老文明和現代神話。我想說,它的每一張名片不論拿到哪里都應該是分量最重的……
第二故鄉,你給了我事業,給了我舞臺,也給我留下了許許多多光輝歲月里的美好記憶和過往!
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深深愛上了這片收獲我們一代人諸多夢想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