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是我小時候,母親白天要出去工作。夜晚,在燈下,借著燈光總是穿針引線,忙著做著永遠也做不完的針線活。棉衣做好做單衫,鞋子沒做完又開始做起了襯衫、裙子、帽子……
每次放學一回來,母親總是握著我的小手,問我:“玉兒,在學校冷不冷吶?媽媽給你做件長些厚些的棉衣,袖子也長些個,捂著手護著膝蓋,你就不冷了呢。”母親微笑著,用手抻著我的衣服,拍打幾下,輕輕推開我說:“去玩吧,媽媽這就給你去做件厚棉衣去。”
我努起小嘴:“媽媽,我不要你做的衣服,那么土氣,我要買件穿,人家同學伙伴都買著穿呢,可好看了。”
母親依然微微含笑:“傻孩子,你這就不懂了,自己做的暖和,買的光好看,不暖和的,聽話,穿媽媽做的衣服。”母親和藹的語氣,總是令我不好再執拗什么了,就歡喜地說著:“好吧,那就穿媽媽做的。也是哦,暖和著吶。嘻嘻。”
母親手巧,人也生得漂亮,能干,善良。在我們連隊里,有好多人會來求母親給做衣服或者裁剪衣服。每每到春節臨近時,也就最忙。母親人熱情,樂于助人,只要別人求到頭上,就欣然去幫助,從不計較什么。
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母親尤其喜歡我,總是把我打扮成花兒一樣,走到哪里,都會被人夸贊的:“看看人家這孩子,看看人生得俊呢,穿得這整齊,這干凈利索。再看看這針線這樣式,就知道,有個巧手的媽媽了,哈哈……”
聽聽,是不是別人在羨慕我呢,我聽著心里美美的。母愛,穿在身上,這感覺,是一種被母愛包裹著的溫暖,被裹著的幸福。悄悄地微笑著,甜甜蜜蜜的,好似泡在蜜罐子里了。
其實,那時候的生活條件,都不算好。也都并不如現在,做著穿,也是常有的事。同學間,伙伴間,大多都是母親給做著穿的。冬天棉衣,夏季的裙衫,秋季的秋裝,春天里的春衫。每一針每一線,都凝結著母親們的汗水母親們的心血。
二
說起身上的衣服,不禁會想起那一首游子吟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最在意的就是孩子身上的衣服的厚薄,更是擔心孩子在外,穿得暖不暖,身上的冷暖。
如果一個孩子要出去,要去遠方,去天涯,那么,可想而知,他的母親會是怎樣的一種牽掛,一種放心不下了。因此,最能體現出的母愛,就是慈母手中的線,游子身上的衣了。
這樣的一首詩詞,沒有一個華麗的辭藻,沒有一句詞華典贍。平白得就似一杯白開水,卻能打動人心,吟誦久遠。就是因為寫出了那一份真真實實的濃濃母愛。每一位游子,都粘著母親的牽掛,每一位母親也都是游子們回鄉的指引,再遠再遠,回家回家,那是故鄉,那里有家,有一位老媽媽在那里等待。
母愛,總是被穿在身上的。任你是誰,無論什么職業,也無論做著什么。在母親心里都是一樣的,你是母親的孩子,你是母親的寶貝。在母親的眼里,你永遠也長不大,她會永遠把你捧在手心里,呵護著,心疼著。
也因此,在兒女心中,每一位母親的形象,都是燈下,炕頭上,或床沿邊,或地頭,田間那位慈愛的老媽媽。那母親總是甜蜜微笑著,輕輕哼著歌兒曲兒,低著頭在穿針引線,在為兒女們,忙忙碌碌著。這就是最素樸,最深摯的母愛,這母愛,無時無刻不沐浴在兒女身上,溫暖,而厚重。綿長,而甜蜜。
三
從古到今,母親們,一直都是勤勞的,也是聰慧的。她們植桑養蠶,栽麻織布。縫補漿染,紡線織布樣樣都行。她們辛勞耕作,她們吃苦能干,她們在用自己的一雙手,給自己的孩子們縫縫連連,無怨無悔地養育著兒女們。母親也許會貧窮,但她們的母愛卻是同等富有的,同等慈祥的。
記得很小時候,住在姥姥家里,姥姥的村莊是一個古樸的村莊。那里的民風純良,鄉鄰友好,慈母孝子,人們都是本分淳樸,勤勞善良。這里的人們,大多數人家都養蠶,也都織布。幾乎每一家,每一戶也都要栽桑樹養蠶的。
每天,天不亮,村子里的母親們,就去相互招呼著結伴兒,去自家桑園子里采桑葉。即便是下著雨,也要冒著雨去采桑葉的。每每想起,我都會在腦海里映現出:那母親們的樣子,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穿著雨鞋高卷著褲角,一雙皴裂的手兒,一張張皺紋爬滿的臉兒。依舊那般美麗,溫柔。無論什么時候,她們都會含著,那個永遠也不消減絲毫的微笑,笑容總是慈祥地如花盛開,她們就那樣在雨里忙著。
淅瀝瀝的小雨,綠盈盈的桑葉,不斷晃動的樹木,偶有小鳥兒的鳴叫,還有遠村傳來的幾聲犬吠雞叫……母親們在采著綠綠的桑葉,濕漉漉的水滴,從頭上滴下,從懷抱中的桑葉滴下,從臉頰眉梢滴下,還有衣角褲腳處,不斷的滴下……
母親們采回桑葉,顧不得自己衣衫濕透,就急著去喂蠶。小雨依然在頻頻滴著,狗兒貓兒都蜷在窗下柴扉旁半瞇著眼兒。綠綠的桑葉白白的蠶寶寶映著母親們歡喜的臉兒,想象著孩子們身上的衣衫,哪一位母親都會由衷地發出欣慰的笑來的。
母親喂好蠶寶寶,又去做晚飯。小雨初晴,晚霞映著舊屋檐,映著母親一張美麗的臉兒。母親坐在灶間,邊添柴煮飯,邊拿起沒有做完的針線連上幾針。先是,用針兒在頭發間擦一擦針兒,再去縫連手中的衣衫,一個個針腳細密,縫連有致。
灶中的木柴在嗶嗶啪啪的爆燃著,母親手中的線兒在穿擦著,沒有長大的小兒女會依偎著母親,喃喃吵著餓了,梁上的燕子呢喃著爭著銜泥兒,雞兒庭院里,牛羊欄中。一切闃寂里,最后只剩下那針線穿過的聲音。那般地動聽,那般地美妙。
四
也許,許多人會有這樣的記憶,這樣的畫面。或是在書里,或是在影視作品里,或是在心田里。因為,無論什么時代,怎樣的年代悠久。那留在你身上的針線,卻是一樣的親切,即使不再用母親親手縫做了,也依然會有母親的血汗在,慈愛在。
一粥一飯,一衣一席。一叮一囑,一牽一掛。口中食,身上衣。鋪的蓋的,吃的用的。從小到大,每一個孩子,無不傾注著母親的心血,與母親的慈愛。
忽然間,又一次想起小時候,母親,又一次母親給我親手做的衣服。每一件衣服,剛剛做好,就趕緊穿上,到處去張揚:“看呢,我媽媽給我做的新衣服,好看吧。嘻嘻。”那是一種張揚,也是一種陶醉,陶醉在母愛里,陶醉在美好生活里。會聽到一顆顆幸福的心兒在說:有媽,真好。有媽的孩子,永遠都是幸福的。
至今回憶起來,依舊那么溫暖,那般幸福蜜甜。母親的針線,母親的溫度,針針線線縫在衣角里,縫連在邊邊角角里。母親的針線,穿在身上的母愛,暖在心田里,暖在人生里。哦,母親的針線呀,足能溫暖一生一世,幸福一生一世,是一份永永久久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