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后的一個晴天,姊妹、兄弟幾人相約去了一趟水洋坪。用這個季節的話說叫春游。
說起水洋坪,一些人不知道在哪。的確,水洋坪還真不能說就在哪一個鄉鎮,因為它是一道呈東西走向由南北兩邊逐漸向上堆積的山梁。東起長石鄉境內的公字山,西止于竹峪鎮境內的東山坪。北邊是永寧鄉和虹橋鄉,南邊是絲羅鄉和溪口鄉。所以說水洋坪連接著這幾個鄉鎮。
過去常聽人常說“90里的水洋坪,120里的埃山扁”,可見,水洋坪這道山梁的長度。說它叫水洋坪,是山梁上有幾段特別寬大平坦的地方。
想起水洋坪,我的腦海就浮現出了那高高山梁上近似于原始的森林;那成塊成遍茂密的木竹林;還有那四季長綠的華山松。此時的山上,雖沒有秋天時的松子可采,但木竹新筍應該破土而出了啊!
從哪里上水洋坪呢?過去步行應該說從6個鄉鎮都可以到達。現在人們常說去的水洋坪,就是萬寶山林場一帶。而現在有三條公路,從不同的地方可以上去,公路在山上相通相連。
我們驅車從城里出發,順347國道經過長石鄉,在永寧鄉的三廟壩村分離于國道,沿趙家溝近年來新修到水洋坪的上山公路,蜿蜒曲折爬行了大約一個小時多點,就到了接近山梁的水井灣。
水井灣地勢因為三面斜坡,前面有一小山凸起,中間凹平,且有一股泉水涌出,且常年不干形成一水井故而得名。此處也是萬寶山林場原來的場部所在地,現在只能算是一個工區,場部已經搬遷到了山下黨家壩347國道邊。
說到萬寶山林場,又有一些人不知道。在本市范圍內有東林山林場、尖峰山林場、黑寶山林場、花萼山林場。而萬寶山林場,就是截取的自公字山到廟壩一段的水洋坪,作為了國有林場的范圍。
停車水井灣林場工區的房前,佇立凝望著這似曾相識的地方,這是我30年前來過的地方?一種久違的感覺在心里彌漫。
林場建于什么時候,難在我記憶中準確搜尋,只依稀記得好象是上世紀的70年代中期。當時我還是一個讀小學的學生,不完全懂得林場怎么建。
有一年的深秋,聽說調集了大量的勞動力,去水洋坪砍掉原來的灌木叢重新種樹。到了第二年的初春,聽說砍了的灌木叢要火燒后,播種新的樹種子。記得點火燃燒的那幾天,距離燃燒地幾公里的山下,偶爾還見從山上飄來的一小片葉灰。后來就見從外地調來了許多用麻袋裝著的種子,就堆碼在我們院子的屋檐下。我們不知道是什么樹種子,聽大人們說,這樹種子叫松子可以吃,于是我們細娃兒就用木棍,將麻袋弄開一個小洞,掏出幾粒用石頭砸破,里面的松仁還真的好吃,一股淡淡的松香味。再后來這些松子陸陸續續全背上了山。
那時上水洋坪沒有公路,全靠人力運輸。就是后來建立了林場,工作生活在林場的工人,上山下山也是在崎嶇的小路上步行,有公路通上山是近幾年的事。集中勞力點播后,就由幾十個林場工人,長期住扎在山上,開始幼苗幼樹撫育,到上世紀90年中期,播種的華山松才成片成林進入管護階段。可想而知,那些林場工人付出多少辛勞,忍受了多少寂寞,才換來了今天的林海茫茫。
建立林場之前,這里還記載著兩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過往。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建立川陜蘇區,在解放了的地方就建立了多個區、鄉、村蘇維埃,其中的關壩(今永寧)鄉就是鄉蘇維埃之一。當時的紅軍醫院就建在水井灣;1957年反右斗爭,當時地區(今地級市)在水井灣,建立了5、7農場(干校),一些被劃為右派的領導干部、還有知識分子,就在這里學習、勞動改造,好象農場到上世紀60年代末期都一直存在。我小時候就見一個地區什么單位的領導,就在農場勞動改造,他的家人和孩子,就住在我們緊埃著的1958年大煉鋼鐵時留下的工人宿舍里,他的孩子還和我們在一所由廟宇改成的村校讀書。
斗轉星移,世事變遷,今天已經找不到那時的痕跡了。但確確實實的經歷,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從水井灣林場工區所在地,一條沒有硬化的泥土公路可以直通山梁頂部。由于護林防火,設有壓桿車不能開進,步行也只要十多分鐘就到了山梁頂部。
公路到了山梁頂部,沿山梁向東西兩端正延伸。公路兩側成塊連片的華山松林蔚為壯觀,仿佛進入了東北的大興安嶺。站立于山梁寬闊平坦的南北邊緣,開闊的視野,真是一覽眾山小。南可以看見絲羅鄉和溪口鄉境內綿延起伏的群山,還可遠眺接近天邊的通江縣海鷹寺林場山脈;北可看見永寧鄉和虹橋鄉境內綿延起伏的群山,遠眺應該就是陜西省鎮巴縣境內的山脈了。
停留山梁一處經常有人小憩的地方,坐于凸出地面的碳酸鈣石上,一陣陣清新爽朗的微風吹拂,讓人感到無比的心曠神怡。身邊的小樹枝,有些嫩芽初露,有些已舒展開來。懸巖下一株株野櫻桃,正開著如雪的花朵。真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景象。
或立或坐于此處,可以看見左前方不遠處向南突起的懸崖峭壁,它特象一座燈臺,故稱鐵燈臺,這也是水洋坪的一大景觀。經過了千百萬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夜露淋,仍巋然不動、活靈活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讓看過的人都感嘆不已。
圖片
順山梁中間的泥土公路向東走,前面又是一片平展的華山松林地。走進松林間,一根雜草都沒有,腳踩在長年堆積的厚厚松針上軟綿綿的。抱著粗大的華山松軀干仰望天空,只能從茂密枝葉間看見絲絲云彩。再向林中深處走去,陽光從茂密枝葉間稀梳地透進,仿佛感覺林中有一陣陣霧氣在升騰。一股股淺淺的松香味,在林間彌漫沁人心脾。
走出松林地,沿公路繼續向前走,就能看見水洋坪的東端盡頭的公字山。天邊的公字山遠遠看去,象一個男人仰睡在那里,男人的身體特征特別明顯。我覺得叫公字山,還不如叫公子山更為貌似貼切。不過觀賞大自然,完全取決自己的認知與理解。
路邊的木竹林,偶爾可以看見有新筍長出來,他們深入林中找尋,不一會就扳了些來。木竹與其它竹子不同,是生長在高海拔的一種竹類。水洋坪海拔高度平均都在1300米,特別適合木竹的生長。木竹特別堅硬,大巴山人用它編制背簍,裝近兩百斤都壓不彎。
圖片
看過公字山折轉回來,又順公路向西在。走過剛才小憩地,繼續再向前走,就看見了大漩渦和小漩渦,這一左一右的大小漩渦,是水洋坪的第二大景觀。漩渦也就是天坑,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杰作。據過去的老人們講,他們為了考證天坑在地下有多長,又通向哪里,曾經背了不少稻谷殼,選擇在一個雨天倒下去,結果是好幾天后,才在肖口河經過竹峪鎮境內的空麻柳,發現有稻谷殼漂浮。這就說明大小漩渦與空麻柳的溶洞是相通的。喀斯特地貌都有溶洞,這也是地質結構的常態。
看過天坑繼續前行,又來到一大片林子,雖顯得空蕩蕩的,但粗大筆直的柳杉樹直上云霄。柳杉屬落葉針葉樹種,樹枝上才露出嫩綠的芽片。可以斷定也是林場后來種植的,過去山上是沒有這樹種的。林中的簡陋木板房,就象東北抗聯住的地方。
要想游覽完整個水洋坪,至少也得幾天時間。就是林場是區域,我們也只是選取了這么一段。水洋坪萬寶山,的確是資源豐富,山上還生長著幾百種天然野生藥材。要說富氧運動或森林康養,都是絕佳的好地方。
水洋坪一年四季,風光各不相同。可以想象夏日炎炎的涼爽、秋天斑斕的寧靜、冬天白雪的純潔。游一趟水洋坪,絕對沒后悔。風景看不完,留著夏天再來吧。
沿小路走截徑,一會就回到了停車處。為了不走來時路,選擇了橫路穿越到廟壩下山。下山公路是近兩年才建設硬化的,看似有幾處比較險要,但謹慎駕駛還是安全的,人生有時在險峰方可領略無限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