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司令還有文武之分?這要追溯到那有趣的口舌論英雄的童年時代。兒時村子里就出了兩個大名鼎鼎的司令。一位叫喬平,從當兵開始就玩“筆桿子”,成為“軍中才子”,后來一路攀升,最后當上了國防科工委第25基地司令員;另一位叫喬正才,一當兵就舞弄“槍桿子”,從小就聽家鄉老人驚險而風趣地說:“他是從槍子里爬出來的。”最后當上了國防科工委第25基地副司令員。有趣的是,一個村子的平輩弟兄最后成了我國航天界的正、副司令員。兩人在一起時,單叫“喬司令”,還不知叫誰呢?當下說:“民間有高人。”老家人為了分清這倆司令,就巧妙但不合軍律地分出了文武司令。叫喬平“文司令”,稱喬正才“武司令”。前幾年先寫了“武司令”,今天就來寫一寫“文司令”喬平。
喬平,原名喬守業,1921年出生于山東省平度市喬家村。當時他的家庭就很富裕,家里正屋、偏房、廂屋一大溜,我剛上學時就在他家的三間廂屋里。可見當年他家顯赫的背景和富裕程度。有了這樣厚實的家底和如此家境的喬平,又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長得一副富家子弟的模樣,大人們見他就議論說:“這孩子長大一定有出息。”喬平也不負眾望,從完小、高小到初中,都是名列前茅,最后順利考入了山東名校—平度一中,與毛主席兒女親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劉謙初是校友。他的校友還有“四小名旦”之一許翰英、膠東抗日英雄喬天華、《辭海》常務副主編、《漢語大詞典》主編羅竹風等。平度一中百年校慶時曾這樣寫道:“喬天華、王少鵬、孫林瑞、耿佩之、楊永湘、毛英、喬平……這些知名一中校友的英雄事跡,彪炳史冊,千古流芳。”
1938年7月,喬平離開了這個富裕的家庭,參加了八路軍,1938年9月入黨。歷任政治指導員、副教導員,山東軍區5師15團政治處副主任、5師保衛處政委、9縱26師77團副政委,27軍山炮團政委、軍政治部直供部副部長、部長,80師政治部主任,27軍炮兵副軍長,二十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二十五基地司令員,1985年離休,被稱為“開國大校”,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
1947年7月17日,華野四個縱隊成多路,向國民黨南麻守敵實行圍殲,成功將胡璉整11師包圍。喬平所在的9縱第26師77團攻克了敵軍3個子母堡,控制了一塊進攻陣地,為整個9縱進攻打開了通路,取得了南麻之戰的勝利。
1947年11月中旬,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向盤踞在膠東地區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大規模戰略反攻。孤守在海陽城的敵54師8旅和36旅,被華野重重包圍。11月24日10時,喬平所在的9縱26師向敵軍發起攻擊,至25日凌晨,攻克4個地堡。黃昏時又攻克3個地堡和一個獨立家屋;77團在團長王昆、政委喬平的指揮下,嚴防蜆子灣之敵軍東進,阻止賢友之敵軍增援。12月2日,取得了蜆子灣圍殲戰的勝利。在這次戰斗中,殲敵3500余人,繳獲火焰噴射器2具,迫擊炮4門,六0炮5門,火箭筒1個,擲彈筒2個,輕、重機槍59挺,各種步、騎槍287支,電臺1部,電話機12部,騾馬40匹,擊毀敵軍坦克2輛。在這次著名的“蜆子灣圍殲戰”中,喬平功不可沒,英名已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史。
1948年4月8日,我軍正式拉開了濰縣戰役外圍戰帷幕。北宮戰斗是一系列外圍戰中最為激烈、艱苦的。北宮據點知名度很高,國民黨整編第45師主力212旅2團2營在這里防守,火力配備很強。被國民黨視為攻不破的堡壘。是夜,9縱26師開始對北宮和北關展開行動。76團在西,攻西北部;喬平所在的77團居中,打北宮;78團在東,打東北關。部隊開始先挖戰壕,搞迫近作業。第二天早晨,網狀的戰壕突然出現在北宮、北關陣地前面,使敵軍非常吃驚。77團在團長王昆、政委喬平率領下,一邊挖戰壕一邊打。國民黨軍最怕坑道戰,戰壕不斷逼近,他們多年精心打造的防御工事就喪失了作用。4月12日傍晚,失魂落魄的北宮殘敵突然竄出據點,向東北關落荒而逃。77團迅速占領北宮。濰坊晚報曾詳盡記載了濰縣戰役和喬平帶兵打仗的事跡。
1950年10月,喬平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入朝作戰。他所在的80師和81師隨即在長津湖與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步兵第7師交戰,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浴血奮戰,殲滅了美步兵第7師第31團、第32團1營和師屬第57炮兵營共一個加強團4000余人,并繳獲第31團團旗,這是整個抗美援朝中我軍唯一全殲美陸軍一個完整團建制的范例。于1952年10月回國。
在這里插上個小插曲,兒時常聽老家的大人孩子議論說,喬平當官不小了,這個人起初就腦袋瓜很靈,尤其很有政治頭腦,政治敏感性很強。在“唯成分論的年代”,他知道自己家庭成分不好,可又左右不了家庭成分,只有盡量避免因家庭而影響自己前程,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漸漸減少了與家庭來往,從此幾乎沒回來過,也不知什么時候改了名字。其實,與喬平一樣家庭成分不好的一大批人,同樣遭遇著喬平這樣的困境,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這也是“唯成分論時代”的高明之舉。人們從他這些聰明而微妙的舉動中看出了有文化人的不同,由此而推斷,喬平立志軍中,一門心思在部隊干大事,將會越來越好,他將來肯定不會是一般的人物,結果真被人們言中。
1959年2月18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簽署命令:“奉國務院總理周恩來1959年2月5日命令:任命孫繼先為第20訓練基地司令員;任命栗在山為第20訓練基地政治委員。”2月25日,總政治部批準組成基地黨委常委會。成為我國最早承擔陸海空三軍各型導彈試驗任務的綜合型發射試驗基地。喬平被任命為測量部部長,這可不是一般的部長,他是從27軍炮兵副軍長上來的。
同年國慶節這天,是喬平終生難忘的一天,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到天安門的東觀禮臺。當時喬平作為基地六部(測量部)部長,有幸和新成立基地的所有將軍、大校、上校等近百人參加了國慶觀禮。這次觀禮活動,是第20基地組建初期師以上干部的第一次大集合和大亮相,這就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酒泉導彈送上天的直接組織指揮者,是我國導彈、衛星發射試驗基地集體第一人,國慶觀禮臺上留下了喬平的驕傲和自豪,這是他一生的榮耀。
1960年,作為基地測量部部長的喬平,參與了我國第一發地地導彈發射試驗(時稱1059)建設施工任務。當時正是酒泉導彈試驗基地組建、創業最艱苦、國家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還要克服風沙巨大、烈日暴曬、飲水困難、蔬菜緊缺等惡劣環境條件的嚴重影響。正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時候,基地先后組織進行了地空、空地和地地導彈發射試驗,這在我國都屬首次,根本沒有經驗可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因而第一發地地導彈發射試驗至關重要,這是樹立信心、借鑒經驗的關鍵。那時的喬平他們,對于祖國發射現代化武器是多么的向往和渴望啊!于是,他帶領測量部人員吃了前人沒有吃過的苦,受了前人沒有受過的罪,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確保了我國第一發地地導彈發射試驗成功,也為地空、空地導彈發射試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1963年11月起,喬平升任第20訓練基地副參謀長。他率領由基地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工業設計院等單位相關人員組成的勘察組,先后到全國各地進行大規模勘察,選各衛星地面觀測站的站址,喬平帶領勘察組定點陜西渭南為基地衛星測量部后,馬上著手組建基地第六試驗部。為了工程通信和數傳迅速、準確、安全、保密,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批準,由郵電部負責總的衛星測控系統一期工程也如期完成。從而順利完成了基地第六試驗部建設任務。為此,2019年6月18日《北京日報》在《東方天曲》上寫道:“東風基地的副參謀長喬平率領勘察組,在全國進行了大規模勘查,確定了各衛星地面觀測站的站址。同時,因為陜西渭南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對衛星的測控特別合適,1967年6月23日,國家在渭南組建了衛星地面測量部,這里是衛星運行的‘大腦’。也是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前身。”
我查閱了有關資料記載:“1969年12月的一個上午,選場勘察組一行40人從北京南苑機場登上了飛往四川成都的軍用專機,拉開了勘察發射場的序幕,負責這次行動的酒泉基地副參謀長喬平……可以說,全中國的發射場,除去酒泉發射場外,幾乎都留下了他勘察的足跡。”這足以說明喬平對我國的地理環境尤其是航天觀測地形了如指掌。
1970年3月15日,酒泉基地向國防科委呈送了《衛星、飛船選場勘察報告》,國防科委當即決定,對位于大涼山腹地的西昌地區進行補充勘察。喬平接受了這一重任,這是對他剛被任命為基地副司令員的嚴峻考驗,“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放下了副司令員的身價,甘做普通一兵,就像當年的紅軍戰士一樣,身背背包,肩挎水壺,帶著涼饅頭,扛著重儀器,翻山越嶺,徒步前進,早出晚歸,風餐露宿……帶領勘察人員穿越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的極度惡劣環境中。喬司令后來回憶說:“山區那個時候的饅頭可不像現在城里的饅頭,又白又軟,可是又粗又硬,用手一捏,就會嘎嘎直響。”也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才掌握了第一手資料,這是共和國航天事業的雛形。
后來,喬平又隨同基地司令員李福澤實地復查《西昌宇航發射場方案》的可行性。當行至一個叫趕羊溝的地方,喬平興致很高,伸手向遠方畫了一個圈說:“趕羊溝那幾座山頭,可以考慮放光學測量設備。”喬平當年畫下了圈,實際就是畫下了我國航天事業在西昌的大光圈,現在想一想,是多么的生動形象啊!這是穿越時空的一個圈。這次復查,初步確立了西昌基地的發射工位與技術陣地,1970年10月14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宇航發射場由越西改至西昌以北的松林地區,其代號為“7201”工程。縱觀衛星發射場勘察的始末,作為基地副司令員的喬平,可以說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功臣。西昌,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注目的地方,成為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地之一,也是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地方,因為,那是同鄉長輩喬平為之奮斗的地方,那是共和國的脊梁。
1976年1月,第二十五試驗訓練基地成立,喬平任司令員。喬平在二十五基地又揭開了新的篇章,一干就是10年,直至離休。喬平,堪稱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勘察者、決策者,也堪稱為中華民族航天大道的鋪路人,還可稱為“航天英雄”,因他鋪就了中華民族的航天大道。
在酒泉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里,聶榮臻元帥墓的兩側,是為“兩彈一星”獻身的老紅軍、老八路、老將軍、老科學家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創業者們設立的墓地,喬平的墓就赫然矗立在那里。紀念碑上鑲嵌著喬平年輕時英俊威武的軍官照,紀念碑上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第二十訓練基地副司令員、第二十五實驗訓練基地司令員喬平同志之墓。”在烈士陵園的文字解說中寫道“讓我們永遠牢記他們的名字:孫繼先、栗在山、李福澤、張貽祥、徐明、曾凡友、張雷平、喬平、張萍……”喬平的名字赫然刻在紀念碑上,也鐫刻在家鄉的紀念碑上,更默默地銘刻在家鄉父老心靈的豐碑上,這是家鄉軍界職務最高的將領,倍受老家人尊崇。
2008年12月,我在參加一次紅色旅游時,途經山西太原衛星發射基地使我眼前一亮,又感到那么親切。我想,這是家鄉長輩為之奮斗的地方,我要把它深情地一望,雖說是坐在大巴車上的匆匆一瞥,但卻銘刻在了我的心上。
老家的文司令,走過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的名字銘刻在共和國航天事業的豐碑上,他的聲名在祖國的四面八方遠播,也在老家的大街小巷傳揚……
喬顯德,筆名江北喬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電力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在線、江山文學簽約作家。創作散文等180余萬字,散見于人民日報社《平安校園》《工人日報》《青海湖》《作家眼中的黃河口》《中國電力報》《國家電網報》《天津日報》《京晨晚報》《京財時報》《江蘇文學報》《農家書屋》《金沙江文藝》《青島日報》等150多家報刊。榮獲全國第二屆大眾文學獎最佳散文獎等五項全國大獎。《家信》《大海行船》列入全國十幾省市高考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