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因參加一次征文活動,寫過一篇《春來野菜香》的散文,便再也不敢跨野菜的門檻了,怕觸碰著野菜有雷同之嫌,影響到征文獲獎。于是,見了寫野菜一如被蛇咬的見了井繩一樣,因而也就有些像野菜一樣鮮活的素材棄我而去,丟之惜哉。現在我想,不能因一篇征文就開始有“井繩”之懼,不寫野菜了。今拜讀諸位作家給我的留言,頗多對春天野菜的感觸,不寫遺憾,再拖春天就過去了,鮮嫩的野菜也等老了,那還寫啥去?
欣然打開我寫的《春來野菜香》征文的下端鏈接,細品省內外知名作家的留言,均散發著濃濃的野菜的味道,芬芳四溢,香透字里。
旅美華裔作家劉荒田在給我的留言中這樣寫道:“能像本文一樣,將家鄉的野菜深情,豐滿、鮮活地獻給文學祭壇的,未必很多。作者將野菜放進歷史,放進當下,放進人的感官和視野,也讓它們留在大地上。正面,側面;全體,個別;感性,理性,筆法多變,務必把野菜寫透。讀此文,懂得山東的野菜,感受作者的情懷。”劉荒田是美國華文文壇公認的散文名家,幾十年來,他僅在國內就出版散文集三十種,并贈我一本《你的歲月,我的故事》、一本《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讀后受益匪淺。《劉荒田美國筆記》獲“中山杯”全球華僑文學獎散文類首獎。他的作品散見于《光明日報》《讀者》《北京晚報》《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全國各大報刊。細品他的留言妙趣橫生,頗有意味,既有在廣東汕頭故鄉挖野菜的印痕,又有當下旅居美國對我國野菜的評說,還有對我寫野菜文章的精彩點評,讓野菜散發出了別樣的文香。
國家一級作家、原山東省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社長主編許晨給我這樣留言:“作品接地氣,情感暖人心。洋溢著濃濃的鄉土味,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許老師與我是山東老鄉,于我亦師亦友,他堪稱我軍旅中的首長,寫作中恩師,平日里對我關懷備至。他將我的《春來野菜香》引入了生活現實,讓野菜在現實生活中芬芳,散發著生活的芳香,馥郁濃濃的生活的味道和氣息,文字彰顯著蓬勃的活力。
全國著名散文家、江蘇省大眾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江蘇文學報》常務副主編吳光輝,他在給我的留言中說:“為真情點贊!為鄉情叫好!為親情稱道!”作家創作的視角不同,寫留言的風格也新穎別致,各有千秋。吳光輝老師從文中提煉出了挖野菜、吃野菜的“情”味,讓一棵棵、一盤盤野菜牽出了真情、鄉情、親情。我也要效仿他的留言,為他的精彩留言點贊、叫好、稱道。
知名作家李木生,曾獲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冰心散文獎、人民文學征文獎,被著名作家雷達稱為這些年來讓他“眼睛為之一亮的散文作家。”他是這樣留言的:“將歲月與生命融進野菜里—春來野菜香,芳香永難忘。而今春又來,快把野菜嘗。隨著春天的腳步,在山間、溝壑、田野徜徉,不時飄來野菜的芳香……”一句“將歲月與生命融進野菜里”,讓我感受到了野菜的豐富內涵和生活哲理的深度。
作家阿慧,是魯迅文學院第17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作品發表于《人民日報》《文藝報》《光明日報》《散文選刊》《美文》等全國各大報刊。她的留言凝練成一句話:“有大地的味道。”拜讀她的了留言,我在細細咀嚼著大地到底有什么味道。那就是:原野的清爽、莊稼的馨香、野菜的芬芳、小草的茁壯。野菜芬芳出大地的味道。
作家若荷,作品散見于《中華散文》《散文選刊》《散文百家》《讀者》《散文世界》等全國各大報刊。她的留言是這樣的:“田間野菜,是老百姓的傳統美食,它填滿記憶,它芬芳馥郁,各地有關野菜的吃法不同,但都由來已久。欣賞作者美文,我也是剛采過野菜不久,感受到那淡淡的泥土的味道。”若荷老師剛采挖過野菜的手還留著泥土的味道、野菜的余香,就來寫留言,將“淡淡的泥土的味道”和野菜的芳香也帶進文字里。
著作等身的原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王震亞給我留言:“往事、親情、逸聞,融為一體,是歲月的印痕,是真情的流露。娓娓道來,讓人心動。”王教授的留言,將野菜歸結為往事、親情、逸聞三個環節,又把三者有機地串連起來,成為難以忘記的歲月的印痕。
作家方華留言:“淳樸自然,鄉野的味道,鄉情的味道!”作家彥妮留言:“舌尖記憶,最難將息。”作家林紓英留言:“喬老師筆下的情景很熟悉,很親切。讓人懷舊,觸動鄉情。”作家們將野菜聯想到了鄉情、親情的味道,不免勾起了人們的鄉愁。
作家楊永康、趙晏彪、瓔寧、崔東匯、鄒安音、杜永利、散文作家韓春暉、李忠義等,從挖野菜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寫出了精彩的留言。
作家敬一兵從另一個角度寫了留言:“總有一些聲音值得傾聽,總有一些事情值得回憶。一片情愫豐沛的文章,總是讓人讀后印象深刻。”將野菜引申到了回憶和感悟的深度,耐人尋味。
作家趙攀強留言:“這篇文章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仿佛將我們帶到春天的田野,在陽光普照的大地上看那生機勃發的嫩芽。那些野菜,勾起了我童年的美好記憶。通篇行云流水,文筆細膩,感情真摯,生活味濃,不失為一篇鄉土散文佳作。”趙老師寫出了深蘊童年記憶和現實生活美好感受的留言,陽光、田野、泥土、嫩芽、野菜……有現實生活的質感。
年屆八旬的文友王樹淼老人留言:“童年趣事回味無窮,抒發情感至深。”
文友、散文作家余秀武在留言道:“野菜,曾經是農民度饑荒的救命糧,現在卻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兒!反差之大,讓人感慨!”
女兒喬涵青也深情留言:“幼時不知人間苦,晚來才覺苦菜香。如今一口苦菜下去,咀嚼的不僅僅是苦菜的苦和香,更是對兒時記憶的懷戀,和對逝去親人的思念。”
品讀著名作家、親朋好友的留言,就像在田間地頭與師友們在促膝交談,這是難得的相聚,在荒山野地里支起了篝火,在荒郊野外品味野餐。作家們都是烹飪高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烹飪出了一道道風味獨特的野菜大餐,成為野菜中的精品,匯成了一桌野味盛宴。細細品味、咀嚼著一盤盤味道鮮美的野菜,唇齒留香,香味芬芳。眾多的只言片語已在我的腦海里匯集成篇,那是精美野菜的大合集,滋潤著我求知若渴的心,使我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
野菜,顧名思義,就是野地里的菜。山里、坡里、林里,比比皆是。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野菜也很了解,在我腦海記憶里,山里生長著的野菜有:雞冠皮、蘑菇、松傘、山藥等,坡里生長的野菜有:苦菜子、花子苗、薺菜、萋萋菜、曲曲丫、野茄子等,樹林中生長的野菜有:螞蚱菜、馬齒筧、洋槐花等,這些都是鄉村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是調節百姓飲食生活的調樣菜肴,調劑著百姓的美好生活。
從寫野菜到挖野菜,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富有生活哲理。也就是過去偉人所倡導的“認識—實踐—認識”的過程,這就如同我們搞寫作的人,要到大自然中去,要到生活實踐中去,到人民群眾當中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接地氣,汲取生活的養分,這樣,寫出的作品才能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富有生活氣息。
春來野菜香,芳香永難忘。而今春又來,快把野菜嘗。時值春光明媚的美好春天里,這是挖野菜、吃野菜的大好時節,何不奮起而行之,我要提上包,帶上鏟,奔向大自然去挖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