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嚴肅的人,不茍言笑,他時常說:在當父親的嘴里聽不到一句表揚兒子的話。也的確這么多年,從來沒有聽到過父親對我和弟弟的表揚,不管我們再努力,不管做的再好,父親只會淡淡的說一聲還應該更好,不要自滿,更應該更加努力。自
自從記事起,就在父親嚴厲的教導下生活,兒時的我們調皮不能理解父親的用心良苦,不斷的闖禍,不是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就是把別人家的東西損壞了讓人家找到家里來,每一次都是父親給人賠笑臉道謙,人走之后氣不過將我們打一頓,甚至有幾次把媽媽都氣哭了。不知不覺,童年就在不斷的怒罵和挨打中渡過。
在我記憶深處最幸福的時候,爸爸騎著大梁自行車,后面帶著弟弟前面帶著我從外婆家回來,月光下爸爸唱著《十五的月亮》,能感悟到那時他的內心也是幸福的。可隨著兩個兒子不斷長大,總是不斷的闖禍,讓父親增加了不少的煩惱。
父親的一生是自強的一生,屬于那種寧折不彎的性格,自我懂事起從來沒有見到過父親求過誰。對兩個兒子也抱了很大希望,為了兩個兒子上學他放棄的輕松的工作承包起了果園。不曾想,兩個兒子不爭氣,我和弟弟相繼綴學,熄滅了父親心中的希望的火苗。
那個時候家是幸福的,果園一年翻地、施肥、打農藥、剪枝……,雖然比較辛苦,但那時卻是人生中最開心的時候,那時候的父親正值壯年,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一年勞作下來收入不算多,但一家人其樂融融。
自從16歲離開家進入社會以后,這些年我們相見的日子越來越少,前幾年一封封家信寄托了我的情感,發展到現在無線通訊時代,每周一次的電話就成了我對父親的思念。明顯能感受到,自從母親去逝以后,父親的精神垮了一半,如果不是當年母親離世前的那句:兩個兒子都沒成家,你那里都不要去的叮囑,父親可能就離開這個家了。也許是母親的叮囑,讓他堅守了這個家,見證了家庭從敗落到現在的興起。
在我的心里,一直存在對父權的畏懼。自始至終,我們不曾頂撞過父親一句,也不曾說過一句父親的不是,每當和弟弟談起父親,滿滿都是尊敬,F在,我們長大了,父親卻一天天的老了,即將步入60的父親依然為我們操心,為人子卻不能膝前盡孝,不能在他生病的時候給他遞茶倒水。作為一個80后的南漂,有太多的無奈,生活的壓力和未來的希望使我不得不遠離家鄉,到遠在千里之外的異鄉為理想奮斗。
父親老了,對我們的思念卻依然如舊,每次電話倒不盡對兒的關心,操不完的心,為兒子操了一輩子的心,父親的愛就像是一座山,父恩如山。此生為汝子,天恩難報,如有來生,我依然選擇你做我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