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堪殘月朦朧夜,最是孤窗寂寞時。”唯美的詩句,總是撥動著我的心弦。清冷殘月,雖孤潔,但殘美,更有獨特風韻。讓我油然想起斷臂的維納斯,雖殘缺,卻充滿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演繹著美的真實。殘月如鉤,充滿了冷艷、凄美。纖細彎弓,弱不禁風,隱藏著凄惻哀怨的故事。圓滿沒有殘缺,當然是美好的。而殘月有著可貴的真實,呈現鮮亮的同時,黑暗的部分也毫不隱藏,不避諱缺失,完整地展現給世界。
在遙遠的記憶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表達了詞人柳永纏綿悱惻,苦留的真情實感,流落于塵世間幾許清寒?我同情詞人的心境。一路走來,殘月、街路、樹影、江岸,像生命的背景,不知疲倦地追數著我的步履,追憶著塵緣俗事。佇立在松花江大橋,唯有“高山流水”之勢。天上殘月皎皎,兩岸燈火璀璨,清風拂面,江水叩岸,水月相映成趣,也是一種享受。江灘公園成片的杏林,正是開花季節,慢慢欣賞這姹紫嫣紅,聞香尋樹也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番景致。“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李白的詩寫得真好,溫馨而靜謐的月夜,屬于我自己的空間,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明月,對民族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衡量美好事物的標準。陰晴圓缺,成為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主題。有李白舉頭望明月的唯美;有蘇軾舉杯邀明月的豪放,有一種“月亮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寂靜的深夜,讓我跌宕的心得到寧靜。思緒繁雜,萬物蒼疑,唯有今晚的殘月,伴隨朦朧的云朵,讓我孤獨而不寂寞。望著江水中的一鉤沉月,像多年遺落在江底,訴說著無法忘懷的悠悠往事,詮釋那憂傷的逆流。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獨身孤影,相伴殘月,更覺輕盈。曉風撩人,白日的喧雜煩惱,更讓我不舍不得離開這清靜的夜,獨自孤傲撐起月的凄美,增添了我內心無盡的遐想。殘月輕風,一曲江水清歌縈縈洄蕩耳畔,江水洗滌著心靈,洇染無神的雙眸。遙看綠枝疏影杏花的零落,隨一江春水漂流遠逝。留下陪伴我的只是清寂的時光,幾度悵然,該逝去的,終究是江水東流,該留下的始終是獨寞埋藏的心澗。心未央,情依然,幾分清苦,幾絲孤寞,癡了誰的夢?
三更進家,失眠的靈魂,抗拒了合眼的門。殘月如鉤,從云縫里擠出,偷窺人寰。仿佛,世間的秘密都逃不出它的眼睛。多情的夜晚,杏花馨香,海棠含羞。無數個羞澀的窗口遮掩著窗簾,彎月害羞地躲藏在薄層云霧,偶爾露出頭來,述說著偷聽的情話。關不上的窗,掩在林蔭的深處,若明若暗,顯得更加迷離。凝視著斜外出墻偷情的紅杏,在清涼的月光下,讓我放牧情趣的遐想。殘月聽風,天欲破曉,抹去了一切生活的痕跡,唯獨抹不去的是心中記憶。風擺楊柳輕輕舞,含蓄杏花娉娉裊。纏纏綿綿的情絲,撩起思緒的一角。“今夜才知有春暖,蟲聲透過綠窗紗。”推開綠綺窗,風捲疏簾不覺,半勾殘月由我獨賞。
我喜歡殘月,給人無盡的遐想,給人無限的期盼,激勵去追求完美。經受時間或圓或缺奇幻的考驗,執著追求的心,從不放棄對明天圓滿的拼搏。月與人,是自然的和諧。在得失之間,月的圓缺,也折射出人生的真諦。完美不是全部,殘缺不是遺憾。美的表達,不需要解釋,是發自人內心的感受。殘月的美,仍散發著光,照亮夜空,我想這是因平凡而偉大,又因偉大而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