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布鞋,現在的孩子一定很陌生,而我們這些年過半百的人,對老布鞋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緣。布鞋大概沿用了幾千年,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逐漸被商品鞋代替,廣大婦女才從艱辛的做鞋負擔中解放出來。
做布鞋很辛苦,做鞋的材料當時也是很缺。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舊衣服、舊被單、舊被里和做衣服剩下的邊角下料都舍不得扔掉。到了三伏天,將這些寶貝找出來洗凈、鋪平,涂上面漿,一層一層地糊在木板上,放到太陽里曬,等晾干后揭下來,就成了做布鞋的原料——袼褙。做鞋底時先按鞋底紙樣,剪下來疊起來,再用白棉布或白洋布蓋面,把鞋底邊粘好,就可用麻線納鞋底了。
小時候常見她們納鞋底。中午時分,天氣很熱,他們便三五成群地坐在樹下或門樓里,一邊說話一邊納鞋底,先把錐子在頭發間劃一下,再用力穿透鞋底,然后穿過針線用力拉一下,一雙鞋底需要千針萬線才能納成。時間長了,手指酸痛,眼睛發花,也會時常扎著手指。經?吹剿齻兯蔽种福梢娂{鞋底是多么辛苦。做完鞋底,還要做鞋幫,然后才上鞋幫,一雙鞋才做完。
其實,那時的老布鞋沒有現在的商品鞋耐穿好穿,剛穿時,有點擠腳磨腳,剛好穿了,就要磨破了,有時露出了腳趾頭,有時磨透了鞋底,所以孩子們經常光腳,除非在冬天、上學、走親戚和下地怕蒺藜時才穿,老布鞋最怕的是見水,一見水就漚壞了。出遠門要打鞋掌才抗磨。但過年時穿上一雙新鞋,串門拜年感到非常開心。
現在條件好了,人人不缺鞋穿了,但對于過去的老布鞋,我們還是念念不忘。這刻骨銘心的記憶會永遠保存在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