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莫打臉,罵人莫揭短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朱元璋兒時的一位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jīng)周折才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當(dāng)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朱老四,你當(dāng)了皇帝可真威風(fēng)呀!還認(rèn)得我嗎?當(dāng)年咱倆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兒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jié)果把瓦罐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嚨里還是我?guī)湍闩鰜淼摹D阃藛幔俊?/p>
這位老兄還在喋喋不休嘮叨個沒完,朱元璋卻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dāng)著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dāng)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
“為尊者諱”,這是官場的一條規(guī)矩。一個人,無論他原來的出身多么低賤,有過多么不光彩的經(jīng)歷,一旦當(dāng)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靈光,變得神圣起來。往昔那見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筆勾銷,永不許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釋,賦予新的含義。這位窮哥們兒哪懂得這一點,自以為與朱元璋有舊交,居然當(dāng)眾揭了皇帝的老底,觸犯了“逆鱗”,豈不是自找倒霉嗎?
朱元璋原本是泥腿子出身,早年當(dāng)過和尚,后來又參加過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紅巾軍起義。這些經(jīng)歷在朱元璋看來都是卑微的。朱元璋因當(dāng)過和尚,對“光”、“禿”一類的字眼十分忌諱;因紅巾軍被統(tǒng)治者說成是“賊”、“寇”之類的組織,朱元璋便對這些字眼也極為反感。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杭州徐一在《賀表》里寫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幾個字,朱元璋讀了勃然大怒,說:“生者僧也,罵我當(dāng)過和尚。光是削發(fā),說我是禿子。則者近賊,罵我做過賊。”于是,立即下令把徐一處死。洪武年間,大興文字獄,唯一幸免的文人是翰林院編修張某。他在作賀表文里有“天下有道”、“萬壽無疆”兩句話,朱元璋看了發(fā)怒說:“這老兒竟罵我是強盜呢!”差人把他逮來當(dāng)面審訊。張某說:“天下有道是孔子說的,萬壽無疆出自詩經(jīng),說臣誹謗不過如此。”朱元璋被頂住了,無話可說,想了半天才說:“這老兒還這般嘴硬,放掉罷。”左右侍臣私下議論:“幾年來才見饒了這一個人。”
【感悟】
俗話說打人莫打臉,罵人莫揭短。中國人最愛面子,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揭露他人不光彩的過去是對他人的不敬重,也是自討沒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