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人生當(dāng)有不足
謝爾·西爾弗斯坦在《丟失的那塊兒》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圓環(huán)被切掉了一塊,圓環(huán)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于是就到處去尋找丟失的那塊兒。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它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兒,可沒有一塊適合它。于是它繼續(xù)尋找著。
終于有一天,圓環(huán)找到了非常適合的小塊,它高興極了,將那小塊裝上,然后又滾了起來,它終于成為完美的圓環(huán)了。它滾得很快,以致無暇注意花兒或和蟲兒聊天。當(dāng)它發(fā)現(xiàn)飛快地滾動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時,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塊又放回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感悟】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當(dāng)有不足。留些遺憾,倒可以使人清醒,催人奮進(jìn),反而是好事。有句話叫做沒有皺紋的祖母最可怕,沒有遺憾的過去無法鏈接人生。人生確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或這或那的缺陷。其實,沒有缺憾我們便無法去衡量完美。仔細(xì)想想,缺憾其實不也是一種完美嗎?
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3則
故事2 懷有一顆滿足的心
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biāo)的達(dá)成,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發(fā)新的目標(biāo)。正如吃下去的金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yuǎn)不會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這是人的欲望所使,也是促使人有所追求的第一信號。人有所追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地去追求,而不是懷有滿足的心情。一個能否快樂的真正目的,就是看他的滿足性。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機(jī)會。生活中有那么多令人覺得幸福的東西,但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難怪老子曾感慨地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感悟】
假如能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擁有的實在是夠多了。但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得到的再多又有何用?生活中常懷滿足之感的人,也一定是活得輕松快樂的人。因為有了滿足感,欲念和貪念就不會折磨你的內(nèi)心,就不會驅(qū)使你做出一些違理違法之事。
故事3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
納德·蘭塞姆是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無論在窮人還是富人心目中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九十高齡的一生中,他有一萬多次親到臨終者面前,聆聽他們的懺悔。
在他的人生后期,納德·蘭塞姆想把他的六十多本日記——許多人的臨終懺悔錄——編成書,但因法國里昂大地震而毀于一旦。
納德·蘭塞姆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羅大教堂,他的墓碑上清楚地刻著他的手跡: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
【感悟】
納德·蘭塞姆老人的話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如果說還可引申的話,那就是人們?nèi)绻麑λ劳龅姆此继崆拔迨、四十年、三十年,世界上將會有一半的人會成功地超越現(xiàn)在的自己,成為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