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放大鏡和望遠鏡
有一位公關(guān)名家談到建立良好人際關(guān)系時,舉了一個例子。
他說,無論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師以五百倍的放大鏡看她美麗的臉龐,看到的一定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臉,使人大失所望。而當(dāng)我們拿望遠鏡看青山時,入目的盡是如畫的風(fēng)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這說明,如果你永遠拿著放大鏡看別人,必令對方原形畢露,顯得一無是處,也使自己無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相反,如果拿著望遠鏡則始終能欣賞到別人美好的一面,就是這不拘小節(jié)的特性,使賓主盡歡,無往不勝。
【感悟】
如果放大鏡的焦點對準(zhǔn)自己,而非別人,如果能虛心請求他人,對自己提出最嚴(yán)厲的批評,這樣放大鏡和望遠鏡便能同時發(fā)揮最大的效用。嚴(yán)以律己,寬以待人,正是放大鏡與望遠鏡的最好詮釋。
很勵志的小故事4則及感悟
故事2 土豆哲學(xué)
美國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舒勒博士曾經(jīng)舉過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
愛荷華州的農(nóng)民以種植土豆為主,他們每年都習(xí)慣于將收獲的土豆按體積不同分為大中小三類,然后分類包裝,以不同價格出售。分類包裝占用了他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可是有一個農(nóng)民卻從來不這樣做,他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民中收入最高的人。
有一天,他的一位鄰居忍不住問他:“為什么你從來不用對土豆分類?”
他回答道:“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只是把所有的土豆裝上車,然后將車開到最崎嶇的路上。經(jīng)過十公里山路的顛簸,小的土豆自然會沒到下面和四周去,而個頭較大和體積中等的土豆則會自然地留在上層和中央。”
【感悟】
這個道理不僅適合于土豆,也給人以啟示:崎嶇的生活道路和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往往更能使一個堅強的人充分體現(xiàn)出他們自身的存在價值。
故事3 玻璃窗和玻璃鏡
一位傲氣十足的富翁,去看望一位哲學(xué)家。
哲學(xué)家將他帶到窗前說:“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許多人。”富翁說。
哲學(xué)家又將他帶到一面鏡子前,問道:“現(xiàn)在你看到了什么?”
“只看見我自己。”富翁回答。
哲學(xué)家說:“玻璃窗和玻璃鏡的區(qū)別只在于那一層薄薄的水銀,就這點水銀,便叫有的人只看見他自己,而看不到別人。”
【感悟】
玻璃窗和玻璃鏡的區(qū)別只在于那一層薄薄的水銀,這個水銀究竟是什么?代表什么呢?
故事4 把生存的起點放得低一些
古伊朗著名詩人薩迪在講到自己從不抱怨命苦時說了他的一次遭遇。一次,薩迪沒有錢買鞋,只能赤腳到教堂去。進教堂前,他確實感到沮喪和不幸,而當(dāng)他在禮拜堂里看到一位沒有腳的人時,才發(fā)覺自己并非這世界最不幸的人,并不再以窮困得沒有鞋子為苦,于是他這樣寫道:
“在飽足人的眼中,燒鵝好比青草;在饑餓人的眼中,蘿卜便是佳肴。人們在沙漠中口渴難耐時所期望的,并非讓人扔給你一袋鈔票或珠寶,而是一瓢能解渴的涼水。人們在身無分文時所期望的,并非腰纏萬貫,而是能解決無米之炊。”
【感悟】
人的欲望是永遠滿足不了的,但是,只要你把生存的起點放得低一些,就會知足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