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后,在靖江市靖城街道玉帶社區,有4位年紀剛好順差1歲的返鄉大學生,近期都在家門口的志愿者崗位上散發青春能量。學子反哺家鄉,不一定等到功成名就時,像這樣在家門口投身抗疫,四位大學生都覺得挺好的,而且收獲多多。
“97后”陸奕:卡口上的“小確幸”讓我覺得溫暖
“2月1日,我看到了靖城街道的黨團招募令,報名完成后,根據我的居住地,我便到玉帶社區當了一名志愿者。”就讀于南京理工大學的“小姐姐”陸奕是一名研一學生,也是一名黨員。陸奕每天配合社區工作人員張貼防疫通告,對居民進行科普宣傳,勸居民居家盡可能不外出、不聚集,在小區各棟樓單元門粘貼相關告示。
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后,一張辦公桌、幾本登記冊、一把塑料椅,便構成了她在玉帶社區抗擊疫情的主陣地。她在這里開展人員信息登記、發放出入證、體溫檢測等。“有一次,一位阿姨看我沒有戴手套,特意回家取了給我,并囑咐我一定要戴。”說起卡口上的這些“小確幸”,陸奕覺得很溫暖。而實際上,道路封閉后也有一些群眾不理解,出現一兩句不好聽的話,這時陸奕就用她的耐心好好勸說一番,完美詮釋“一句話惹人笑、一句話惹人跳”。
“98后”張怡:和我一起執勤的還有志愿者爺爺
“我是2月9日去社區報名的,當天就上崗了。”就讀于蘇州大學的張怡是個“軟妹子”,可面對疫情,她卻異常勇敢。報名當天下午,張怡就上了4個小時的“班”,進出車輛檢查、測體溫、宣傳引導,短短一個下午,張怡就游刃有余地get了各項技能。接下來,她就上起了“長白班”,從上午8點一直到晚上6點。
“和我一起執勤的,有老黨員還有志愿者爺爺,我發現他們眼神特別平和,又異常堅定。”老人家的堅守給了張怡很大觸動。為了節省時間,張怡和其他志愿者就在臨時卡點的棚子里吃泡面,有時候也有盒飯。說起因實習單位開始網上辦公而中斷的志愿服務,今年大四的張怡直言,自己做的還不多,感到不好意思。
“99后”熊元銥:很多居民給我們送來紅糖姜茶
熊元銥是幾名大學生里最早到社區報到的。1月27日,看到網上密集的宣傳,熊元銥坐不住了,作為一名大學生,他想去做志愿者。經由住在玉帶社區的爺爺“引薦”,1月28日,熊元銥正式“上崗”。社區工作人員做什么,熊元銥就做什么,社區工作人員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也會遇到有的居民不理解,可是還有很多居民給我們送來紅糖姜茶,關心鼓勵我們。”說起這將近一個月的別樣體驗,熊元銥不無感慨:“社區工作人員很辛苦,但她們很勇敢,向她們致敬。”“經此一役”,就讀于蘇州大學的熊元銥表示,他考研的方向里多了一個“社工”,為群眾服務的使命感和滿足感,讓他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00后”于源:我從社區書記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今年剛上大二的于源就住在玉帶社區,正月十五那天,他到社區報到,做了一名“守門人”。上過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的白班,也守過凌晨四點到十一點的夜班。
問他最感動的是什么?“下雪天,一位路過的阿姨送來一大包暖寶寶貼,一放下就走了。”但于源并沒有貼,和他一起堅守的都是老同志,他說留給他們用。最困難的是什么?于源說自己有點內向,遇到一些不配合的群眾,舌頭有些“捋不直”。
“做群眾工作不需要長篇大論,要言簡意賅、直擊重點,同時還要注意說話時的表情和語氣,我從社區陸宇萍書記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這個自稱有點內向的大男孩,在這十幾天志愿服務中有了明顯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