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卷了武漢整座城市,打破了原本寧靜如水的生活。一邊是前線“逆行者”的無私奮斗,一邊是廣大人民的后方支持;一邊是確診人數的逐漸增多,一邊是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決心;這即是冬天的盡頭,又將是春天的起點。“山川異域,風雨同天”, 在這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食品與健康協會緊跟疫情發展新動態,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開展“理論+實踐”的教學活動,旨在增強同學們的食品安全素養,提高食品制作技能,引導大家共同戰勝疫情。
眾所周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于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新型冠狀病毒會引發肺部感染,從而演變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種病毒可以感染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數組,有很大的可能是來源于野生動物。食品健康協會部長在第一時間動員全體成員,廣泛收集野生動物的相關理論知識,并進行整理、發布。首先轉發的是一篇“為什么不能吃野生動物?”的理論文章。該文章以講述“東北林業大學有關專家解剖野生蛇的化驗實驗”,證明了:野生蛇肉里藏的眾多寄生蟲和蟲卵、高溫烹煮之后并不能完全殺死蛇肉里的寄生蟲、野生動物含有多種對人不利的病毒等眾多理論,從而呼吁大家保護環境、拒絕吃野生動物。其實,從偷食果子貍感染疾病,到東北林業大學對蛇的解剖發現,再到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無一例不警示著人類偷食野生動物的后果。早在,2016年國家就對《野生動物保護法》進行了新的修訂,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將面臨法律追責。此次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同學們從根本上意識到“為什么不能吃野生動物”、“該怎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此外,食品與健康協會還積極開展了線上制作美食指導的實踐活動,通過視頻、圖片以及文字的講解,詳細介紹了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過程。比如被稱為古老的中式面食之一的油條的制作過程:“取300克面粉,一顆雞蛋,適量的鹽、酵母、小蘇打,混合成柔軟的面團,以保鮮膜附之。靜置一晚后,拿搟面杖搟薄,切成兩厘米的長條,兩兩相疊,壓制緊實。最后起鍋炸至金黃。”通過學習,同學們可以自己在家制作,吃上膨松酥脆的油條。多數同學表示自己制作油條既能避免對食品添加劑以及地溝油的恐懼,又能享受美食,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魚和熊掌皆可兼得,何樂而不為之呢!其實,這油條承載的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繼承發展,而且是了對武漢名吃熱干面的懷念,更表達了全國人民與武漢心連心、共抗疫情的決心。目前為止,食品與健康協會美食制作小課堂開設為什么不能食用野生動物、食物相克等課程共計19次,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在短短的兩個星期內,食品與健康協會通過“理論+實踐”的方式,讓同學們了解到更多的食品知識,同時提高了制作美食的實踐能力,給同學們漫長的假期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機。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拒吃野生動物、全國人民風雨同濟,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作者:毛琳琳
指導老師:于少軒老師
攝影:毛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