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貧困地區走好、走穩“最后一公里”脫貧路,青年志愿者們走進鄉村,利用所學專業知識,開展精準扶貧社會實踐,助力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為2020年決勝建成小康社會貢獻青春力量。7月10日,河南城建學院數理學院“光伏助農奔小康服務團隊”的青年志愿者們深入河南省貧困地區泌陽縣,對下碑寺鄉石灰窯村及周邊地區開展為期一周的實地勘測調研活動。
按照2020年河南城建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安全第一、就近就便、靈活多樣”的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青年志愿者們巧妙地創新實踐方式,通過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完成了氣候地理情況考察、光伏電站的選址、數據測量等工作。

團隊成員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開展實地考察
7月11日,青年志愿者們開展線上考察活動,此次考察由豆海萍以騰訊會議視頻的方式進行。由于提前詢問村民并查找了石灰窯村的相關地形信息,經過一番考察后,志愿者們將光伏電站的選址擬定于半山腰的一塊坡地。青年志愿者們對該處坡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經緯度、坡度、面積、有效光照時常及土壤質地等數據進行認真的測量收集工作。同時,青年志愿者們結合所學知識,積極討論、分析建設光伏電站的可行性等問題。

坡地的全貌

坡地的植被
在隨后的幾天,青年志愿者們對該村自然條件、人口數量、基礎設施、房屋分布及特點等進行走訪調研,了解該村致貧的因素,并結合村莊的實際情況,尋找光伏與村莊扶貧的契合點。同時,團隊成員通過講解全國各地已經實行的農村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事例向村民宣傳一般小型家用光伏電站的成本、日發電量、光伏補貼政策以及光伏科普小知識。

村中房屋

村中道路
在走訪調查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村子外圍有四條進入村莊的道路,村中的道路以兩條主路為主,其余有數條支路,整體呈現樹狀分布。目前,村中道路大部分都已改造成水泥路,道路平整,但無路燈、無任何光伏設備。經過考察,團隊初步決定對村中道路路燈的安裝進行規劃設計,以方便村民的生活,改善生活質量 。

收集資料
在進行家用光伏電站宣傳及光伏科普小知識的過程中,村民很熱情的接受了采訪,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白天有光的時候可以發電,晚上天黑還可以用嗎,要是陰雨天呢?”一位村民問道。“白天發的電可以存儲在蓄電瓶中,晚上可以用電瓶里的電。陰雨天也會發電,只是發電量會比較小。” 像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面對村民們的提問,志愿者一一耐心的回答。采訪中,對于青年志愿者們回歸鄉村、投身鄉村振興的行動,村民們表示贊許。
為期近一周的考察調研活動落下了帷幕,在指導老師的詳細部署和青年志愿者們的密切配合下,服務團隊圓滿完成了光伏電站的選址、數據測量工作以及相關調研活動,并形成了161.2KW荒山坡地光伏扶貧電站設計初步方案。對于這幾天的工作,青年志愿者們表示,“短短幾天的實地調研考察經歷,不僅得到了自我鍛煉,也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而能夠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助力貧困鄉村脫貧振興,更讓自己認識到了身為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