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大學生深夜倡議,數十位醫生響應,線上問診如“走鋼絲”
據廣西百色市衛生健康委員會2月12日數據顯示,2月11日0-24時,百色市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0例,現有本土確診病例已達249例。
在百色,德保縣為本輪廣西本土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截止2月11日20時,全國有4個高風險地區,百色市德保縣都安鄉福記村隴意屯為其中之一,50個中風險地區中,囊括了百色市德保縣維也納國際酒店(德保騰飛廣場店)。2月9日,德保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緊急通知稱,現在德保縣境內居住的所有居民的健康碼即將由綠碼轉成黃碼,轉成黃碼后,須參加縣委、縣人民政府組織的2月9日、11日、13日三輪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才能重新轉回綠碼。
2月12日,是百色市全域“不進不出”的第6天,這座約400萬人口的地級市,正面臨一場防疫考驗。12日上午,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四學生封有為,移除了他所管理的4個免費問診群中已得到治愈的病人,以騰出讓新患者進群的機會。
這4個免費問診群內的醫生,有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的研究生,有醫學院附屬醫院各科室的醫生,疫情之下,他們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在群內免費問診。
“線上問診有很大的風險,但是疫情之下,許多常見病患者如果聯系不到醫生,會陷入焦急和急躁的情緒中,還有一些病人可能會出現一些急性病,比較著急,我們就創建了這個免費問診群,想減少一點醫院的壓力。”2月11日,封有為告訴瀟湘晨報記者,自他與師姐馬超麗創建免費問診群以來,為數百人提供過問診服務,上到96歲的老人,下到幾個月的寶寶,都有家屬來問診,“年紀太大有基礎疾病,我們不敢輕易問診,會聯系附屬醫院的醫生,建議家屬去醫院科室進行診治;兒科有很強的專業性,我們也會聯系附屬醫院的老師幫忙。”
深夜發出倡議書,數十位醫生響應加入
2月6日20時許,百色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發布通告,從2月7日0時開始,百色市全域執行“不進不出”措施,百色轄區內縣城之間、鄉鎮之間執行“不進不出”措施。各鄉鎮、村屯(社區)內部嚴格管控,人員、車輛非必要不流動,禁止人員聚集活動。
此時,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四學生封有為,正值寒假,在廣西南寧關注著百色的疫情。看到此條通告,封有為與同校正在讀研二的師姐馬超麗意識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對百色全市醫院產生巨大考驗,一些常見病患者可能會出門看病不便。“為了解除患者病痛和減少人員流動”,在征得指導老師的同意和支持后,他們立即創立了線上免費問診群。
2月6日22時許,封有為和馬超麗分別在朋友圈發出倡議書,呼吁“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的醫護人員加入進來,在有空的時候能為患者提供線上視頻和電話問診服務”。隨后此條倡議書獲得學校老師、同學們的大量轉發,當晚,約四十多位獲執業醫師資格證的老師、同學加入,組成了“線上天使(醫療組)”。截至2月12日中午12時許,該群人數達到79人,由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的老師、同學,百色市多家醫院多個科室的醫生組成。
遠在廣西南寧的封有為,負責管理問診群。在5天多的時間里,專門針對患者的問診群發展到了4個,分為綜合科醫療組、內科醫療組、外科醫療組和求助對接群;此外還有一個專門的醫生對接群,即上述“線上天使(醫療組)”。
為了節省問診的時間成本,讓醫生更快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封有為和馬超麗一再優化問診流程。當有新的患者、家屬進群時,封有為會要求備注改成“所在地區+真實姓名+聯系方式”,安排他們填寫統一的問診模版,其中包括性別、年齡、主要癥狀和持續時間,為了保護病人隱私,他們通常建議私聊,了解了病人基本情況后,再為他們對接對應科室的醫生。
“印象很深的是第一位來問診的人,當時是凌晨1點多,他的小孩上吐下瀉急得不得了,因為他們家在德保縣,百色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沒辦法很快出門去醫院,他看到有人轉發我們的問診信息就進群了,我們凌晨去打兒科醫生的電話,為小孩緩解了癥狀,現在小孩子已經痊愈了。”封有為告訴瀟湘晨報記者,當日凌晨1時54分,這位家屬幫他們轉發問診信息,并附文:“疫情期間幸好有這個平臺,希望它也能幫助大家。”
“看到的時候很開心,我們為此時此刻的百色盡了些許綿薄之力。”封有為說。
醫生利用休息時間問診,緩解患者病痛
與封有為一起創建線上免費問診群的馬超麗,是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腎內科研二的學生,已經通過了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也在問診群內科醫療組為患者問診。2月11日,瀟湘晨報記者聯系到她時,她正在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內,她告訴瀟湘晨報記者:“群內的老師、同學工作時間都在醫院上班,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在群內問診,沒有什么固定的問診時間,患者一來,情況比較緊急的話,誰有空誰就接。”
2月10日下午1時許,馬超麗就接到了一位腹部絞痛的求助者進群問診,在十分鐘的時間里,馬超麗結合患者基礎情況、發病癥狀及以往病史,初步建議他“考慮是急性胰腺炎”,建議他“去醫院做進一步治療”,隨后她為患者提供了百色各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的聯系方式,并叮囑道:“暫時不要吃任何東西,包括水。”
另一位在群內問診的醫生黃欣,也頗為繁忙,他是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科的醫生,許多專業性強、情況緊急的患者,學弟學妹們不敢接手,就會撥打他的電話,他來問診或者聯系醫院科室進行進一步治療。
對此,封有為印象很深刻:“當時有位76歲的老人,男性,有心梗、腦梗、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7日下午開始睡覺起來有點喘,患者家屬不知道怎么辦,我也是撥打的黃欣師兄的電話,后來病人由他接過去了。”
黃欣對此印象倒不是很深:“我每天遇到的病人太多了,而且急診科每時每刻都在搶時間,已經習慣了。”但據封有為介紹,黃欣在急診科接診之余,這幾天休息時間一直在問診群里回復患者問診信息,“有時是晚上有時是凌晨,群里的這些醫生都很辛苦。”
封有為記得有學姐調侃:“今天光換衣服就換了3次,穿了又脫脫了又穿。”封有為解釋:“除了醫院統一調配,留在百色的師兄師姐們下班之后,還會去參加志愿者活動,哪里缺人就去哪里。”
攝影王瑞文
線上問診風險頗多,醫生小心翼翼“走鋼絲”
除了管理問診群,封有為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防止出現“醫療事故”。這是因為封有為無法充分“把握尺度”的工作內容,所以他們一開始,請來了馬超麗的研究生導師、該校附屬醫院腎內科主任王潔當指導老師。
據馬超麗粗略估計,創建線上免費問診群以來,前后有約1000人進群,約400人進行過具體的問診。封有為回憶,上到96歲的老人,下到幾個月的寶寶,都有家屬來問診。如此龐雜的患者群體,通過單一的線上問診,具有極大的風險。
“年紀太大有基礎疾病,我們一般不敢輕易問診,如果情況緊急,我們會聯系醫院對應科室的醫生,建議去醫院進行診治;兒科需要很強的專業性,我們也會聯系醫院的老師幫忙,”封有為表示,線上一般問診一些常見病或者緊急癥狀,替患者緩解病痛減緩家屬焦慮,為了防止產生風險,醫生們在問診過程中慎之又慎,“線上問診有很大的風險,但是疫情之下,許多常見病患者如果聯系不到醫生,會陷入焦急和急躁的情緒中,還有一些病人可能會出現一些急性病,比如過敏,比較著急,我們就創建了這個免費問診群,想減少一點醫院的壓力。”
此外,封有為他們發現,問診群里,許多患者是因為出現藥物短缺的問題進群的。他們通過瀏覽各方信息,為患者整理出多種獲取藥物的途徑與方法,馬超麗告訴記者:“百色很多藥房都在營業,提供上門服務,此外還有外賣平臺,很多患者可能不知道,我們的信息比較多,會提供一些信息給他們。”
2月12日凌晨,封有為結束了一天的線上免費問診對接工作,在朋友圈寫到:或許是百色疫情逐漸得到了控制,前往線下醫院和線上買藥比較方便了,今天問診的人數少了很多,只有兩三百人,問診求助的人也只有幾十個了,這也是個好的兆頭,等“不進不出”政策解除,這幾個群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明天要更勤快一些……希望疫情能夠早點結束。
百色當地有需要問診者,可撥打封有為聯系電話(微信同號)17674718802和17102039710。
時間:2022-02-12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