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李榮祥表示,自己作為一名來自西南地區的應屆畢業生,將竭盡所能將學到的專業知識帶回大山。“我從貴州的大山里來,在上海讀書的這些年,家鄉和東部地區大城市發展的差距讓我觸動很深。所以我一直比較關注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教育推動鄉村振興的議題,畢業之后,我還是想回到貴州,投身家鄉的建設,希望能夠為家鄉的發展做一點貢獻。”
已經直博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的張遠鵬更為關注教育改革方面的議題。在他看來,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讓本科生有更多機會選擇科研導向更強的專業方向。“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國家正在不斷完善獎學助學政策,作為班長,我曾和院系的老師一起探訪過幾名家庭條件較為困難的同學。值得高興的是,他們也確實在這方面得到了補助。”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將于2022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將于2022年3月4日在北京召開。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青年將有哪些美好新期待?為了探究大學生的所望與所向,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185所高校的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共回收1228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82.41%受訪大學生關注全國兩會,其中,22.64%受訪大學生表示非常關注,該數據相比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2021年同期的調查提升了8.74%。
就業創業、教育改革、共同富裕成為聚焦點
受訪大學生期待打好鄉村振興“組合拳”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就業創業(68.89%)、教育改革(53.83%)、共同富裕(44.06%)是受訪大學生最關注的3個議題。
“工科專業出身的我,總被卡在簡歷審查的第一輪。”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楊紫琳今年大四,站在畢業的岔路口,一心想要從事傳媒行業的她,被裹在所學專業和就業規劃的矛盾之間。正因如此,楊紫琳格外關注今年全國兩會與就業相關的話題。她希望看到有關就業中專業歧視的解決辦法。“在單位招聘時,能否不只考慮專業的匹配度,改革考核機制,將個人技能、履歷作為參考標準之一。”
“受疫情影響,今年我們開展社會實踐做了很多調整,也不斷加強疫情防控保障,就業實踐始終是一以貫之的重點。”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一學生劉蒴果,同時也是學校團委雙肩挑的輔導員,需要服務于全校社會實踐有序開展。在她看來,就業價值觀引領,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題中之義。“今年全國兩會,我對政府工作報告里推動大學生就業的部分依舊比較關注。國家導向就是我們作為大學生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是為了謀劃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更是要落實到我們的工作中去,引導更多同學通過社會實踐的大課堂,樹立‘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價值導向。”劉蒴果說。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鄉村振興”議題也受到了全社會、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關注。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在相關議題中,64.17%受訪大學生期待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水平,63.19%希望豐富鄉村工作機會,58.39%認為應加強鄉村地區的人才吸引力,52.61%表示可以發展適合鄉村經濟的新職業,51.30%希望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39.33%認為加強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很重要。
“如果回到家鄉,則意味著我的薪資水平將和自己的預期相差太大;如果去經濟發達的城市,就要遠離父母,一個人生活。”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的吳亞坤對兩會中有關區域協調發展的議題非常關注。吳亞坤希望區域協調發展得到更多重視,當地政府能夠出臺更多好政策吸引青年人回到家鄉。在她看來,只有積極的人才政策才能吸引青年人才返鄉,進而促進當地發展。
讀研究生期間,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的一員,李榮祥在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茅石鎮人民政府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志愿服務,深入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基層工作。“我也有關注到‘逐步放開公務員錄用的35歲門檻’這個代表建議。”李榮祥認為,放寬一些領域的年齡門檻能降低年輕人焦慮。
勇立時代潮頭、關注兩會建言
受訪大學生愿做推動社會進步“新引擎”
“如果咱們畢業后自己創業的話,在場地、政策上會有什么新支持?”“大學科技園以后怎么建?”新當選上海市閔行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上海交大學生楊新宇,最近忙著與同學們共同學習閔行區人大會議精神,了解調研同學們的訴求與建議。作為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21級致遠榮譽計劃直博生,楊新宇在履職盡責的“初體驗”中,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從小到大都在電視新聞里看兩會,今年成為一名區人大代表,深感責任重大。”楊新宇關注到,如今,同學們對教育改革、就業創業等話題有更多關注,也有更深層次的探討,“不僅僅是停留在‘觀望者’視角了”。中青校媒調查顯示,超過40%受訪大學生有向兩會建言的愿望。
在“2022年青聲@全國兩會”網絡建言征集活動中,楊紫琳將自己關于“專業歧視”的建議寫了進去。據相關報道介紹,此次網絡建言征集活動累計11萬名青少年參與,提交有效建議5040份。楊紫琳希望自己的建議能成為5040分之一。
劉蒴果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愈加重視通過互聯網亮出觀點態度,積極地參與建言獻策。“依托前期參與社會實踐的調研成果,我和實踐團同學們通過‘2022年我為全國兩會捎句話’建言通道提交了一份關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建議。”劉蒴果說。
就讀于浙江海洋大學的沈思澄就靈活就業相關議題給出了建言。她認為,新鮮又靈活的就業形式和就業崗位讓青年有了更多的就業選擇。“但目前靈活就業還存在很多阻力和風險。”沈思澄表示,靈活就業在戶籍限制、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還有待完善,“我認為社會一方面應該提高精準就業幫扶,拓展就業空間,為青年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平臺;另一方面需要簡化和優化就業流程和手續。”作為浙江的一名大學生,沈思澄表示浙江省前段時間發布的“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貸款”政策讓她印象深刻。“該項目為青年創造了新的能動力,鼓勵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創新、創造,對于青年在靈活就業中找到新機,具有深刻意義。”她期待有更多相關政策落地。
今年2月,吳亞坤也通過媒體開通的兩會建言頻道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這是她第一次主動發聲。建言中,針對前不久拐賣婦女兒童的社會熱點,吳亞坤提出提高對拐賣婦女兒童,以及強奸、性侵行為兩類犯罪行為的量刑。
吳亞坤期待未來在兩會建言征集的設置上可以多一道反饋流程:“更完善的反饋機制,發聲人得到正向反饋,從而讓更多人都愿意發聲,敢于發聲。”
以文化自信、體育強國為半徑
受訪大學生愿與國家繪制文體發展“同心圓”
冬奧會帶火了大江南北的冰雪運動,也將青年對文化自信、體育強國相關議題的關注提升至新高度。中青校媒兩會調查發現,文化自信(43.81%)相關議題在大學生聚焦點中位列第四。66.53%受訪大學生關心如何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66.53%希望豐富文化活動供給;57.08%認為應當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鼓勵文化產品創新(54.97%)、增強文化產業扶持力度(46.01%)、促進優質文化資源分配(41.69%)、抵制低俗文娛產品(38.84%)亦是受訪大學生的關注點。“現在同學們對國內的好山好水有更多熱情了,我也期待兩會上能有更多推進鄉村文旅事業發展的討論和舉措,讓更多游客走進我們黔西南,了解多彩的民族文化。”李榮祥說。
“我們可能不能成為谷愛凌,但也能成為助力國家文體事業的一分子。”2022北京冬奧會后,沈思澄對于全國兩會中“體育強國”的議題頗為關注,在她看來,國家文體事業的發展與青年由衷的民族認同感息息相關。她期待更多關于高校加強體教融合、加強青年體育優秀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出臺:“例如創新改革體育教學手段,積極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鼓勵和支持青年發展體育俱樂部、聯合教育部門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競賽和培訓體系等。”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的楊卓凡提到,可以嘗試高校與高校之間的“運動打卡云聯動”:“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每日完成運動指標。”
2020年年底,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的董志豪發起成立了交大冰壺協會,旨在帶動更多同學參與體驗冰雪運動,以實際行動助力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愿景。今年全國兩會,董志豪最為關注的便是國家將如何推動后冬奧時代的冰雪經濟一直“燃起來”,以及如何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進課堂。“扶持中國智造冰雪裝備、培養冰雪運動人才等等,我看到今年有很多代表委員都在關注冰雪運動,這些一定能推動冰雪運動產業更好發展。”董志豪說。
擔任北京大學滑雪隊雙板隊隊長的張遠鵬介紹,北京大學滑雪隊、冰壺隊、冰球隊及相應的協會都在“冰雪熱潮”下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北大還舉辦了冬季運動會和北大杯滑雪比賽。我們協會也致力于向普通同學,尤其是一些很少接觸冰雪運動的南方同學普及相關知識。”張遠鵬非常期待全國兩會中體育發展相關的議題,“我們發現其實有很多同學對冰雪運動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只是苦于季節和地域限制,難以體驗參與。”他期待未來推出更多可供模擬冬季運動的體育設施,例如滑雪機、模擬冰壺等,進一步推動高校體育的發展。
對于楊紫琳來說,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更像一堂生動的社會思政大課堂。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吳亞坤同樣認為,兩會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自身發展的契機。“通過關注兩會明確國家發展趨勢、了解民眾關注的焦點,能夠進一步開闊我們的眼界。這種前沿觀察式的社會認知,正是一直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