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登上飛機的時候,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聽著機艙里放著的《我和我的祖國》,所有人都非常激動,感謝母校,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3月11日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在線慰問了29名中烏班學生,學生代表講述了撤離烏克蘭回的經過。
記者了解到,自俄烏軍事沖突爆發以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烏學生的安危時刻牽動著全校師生的心。3月8日上午,南航在烏學生歷經七天六夜,跨越三個國家,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29名學生經歷戰火驚魂,"開始以為是鞭炮"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鞭炮聲,響了二十幾聲。"電話的另一頭,剛回到祖國的陳方園說道。"其實我之前從新聞里就知道目前烏克蘭的局勢日益緊張,但是我們沒有想到會發生戰爭。"
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5點,一聲炮響震醒了睡夢中的陳方園。她是2018級中烏班的一名本科生,今年是她在烏克蘭留學的第二年。
南航和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哈航")于2007年3月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圍繞航天領域建立"中烏聯合培養班",選拔優秀人才赴烏克蘭攻讀雙學位,正在烏克蘭留學的為2018級和2019級學生,共有29名,皆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
"當時宿舍樓和附近居民區的人都被炮聲震醒了,我趕緊起床收拾行李。"在宿舍管理人員安排下,陳方園和同學來到宿舍附近的防空洞避難。因為防空洞里接收不到信號,知道形勢惡化以后,陳方園在進入防空洞前第一時間向國內的親人朋友報平安。
△學生們在學校的防空洞避難
防空洞里的日子是漫長且煎熬的,而且當地疫情的形勢依然嚴峻,大量學生和居民都匯集在防空洞避難,大家互相提醒戴好口罩,也會用消毒液做好日常的防疫工作。之后,陳方園和其他同學轉移到宿舍樓下的地下室。
隨著軍事沖突持續緊張,校園相關設施遭到損壞,尤其是2019級中烏班同學所在區域出現斷網停水停電以及生活物資短缺的情況。
△遭到襲擊后的學生宿舍
"還好嗎?確認安全嗎""吃的和住的怎么樣""有沒有做好防疫措施""大使館那里有通知什么時候能撤離嗎"……一瞬間,在烏留學生成為無數人的牽掛,親人、朋友、學校各方都十分擔心他們的安危。無數的叮囑和安慰,但最后總會加一句,"我們等你平安歸來!"
盡早撤離!學校24小時值班,密切關注學生動態
作為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也是俄烏交戰的重點,讓學生盡早安全撤離回國成為最緊迫的事情。
在工信部、外交部、國家留學基金委等有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學校第一時間成立了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為應對時差,啟動了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跟蹤獲取學生相關信息,實時關注學生們的動態并籌備相關撤離行動,并保持與學生家長的密切聯系。同時密切聯系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積極配合使館要求開展工作,并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有關工作并做好預案。
△黨委書記鄭永安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
在從哈爾科夫撤離前往敖德薩的最緊要關頭,校黨委書記鄭永安召集黨政辦公室、國際合作處、學生處、航天學院連續十幾個小時現場辦公,校長單忠德積極聯系外交部門,請求外交部門關心這批學生的撤離,為學生安全撤離保駕護航。
"我們的情緒一直是波峰波谷來來回回,經常是有了能撤僑的消息不久后又收到否定的答復,我們只能焦慮地待在宿舍的地下室,輔導員也一直在安撫我們的情緒,時刻關注著撤離的機會。"2018級中烏班班長翟耀偉說道。
"我們一直在聯系大使館與哈航,為學生提供生活物資條件保障,全力做好學生撤離過程中的安全保障,同時,根據當地戰事情況,我們準備了三套詳細的撤離路線方案供學生參考。"國際合作處處長張卓說。
"火車站里人山人海,我們等了四五個小時才等到一班開往敖德薩的火車。等到敖德薩時,大使館順利接應到我們,我們這才從戰區成功撤離了出來。"翟耀偉把這次的經歷稱為"劫后余生"。
△校長單忠德連線從烏克蘭平安歸來的學生
即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意外還是發生了,北京時間3月3日凌晨4點,2018級中烏班本科生薛有濤在群里發消息說"我沒擠上火車",這個消息讓后方南航師生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那邊已是夜里9點多,不知道還有沒有車了,所有人都焦急地守著手機等情況"航天學院黨委書記季海群說。
凌晨5點,好消息終于傳來,薛有濤趕上了當晚最后一班火車。得到這個好消息,后方工作組的領導老師們總算舒了一口氣。后來得知,薛有濤是在把班上幾位女生從人群中推上火車后,自己卻被人群擠了出去。
學生在這樣緊張的環境中,身為輔導員的劉盛和馮果果更是緊張。身在國內,他們只能通過網絡聯系到在烏克蘭的學生們。"班長會不定時和我互通信息,如果今天他們住得不好,吃得不好,我晚上肯定都睡不著了,忍不住就想一直看手機有沒有什么新的消息。"劉盛說道。
"撤離的過程很辛苦也很折磨,但幸運的是,一直有學校在穩定我們的信心,做我們的精神支柱;一直有家長和各方朋友的關心,以及多地華人商會對我們最直接地幫助和鼓勵,讓我們在無數失望的時刻又重新獲得期望。我是如此珍惜和感謝我的國家、感謝我的同胞們!"2018級中烏班本科生朱晴程說道。
歷經三國的"回家路",祖國是最強大的后盾
持續七天六夜,跨越三個國家,29名學生的"回家路"上,當地華人商會、烏克蘭群眾都提供了幫助。在地下室期間,當地居民邀請中烏班學生一起做游戲,也一定程度緩解了大家緊張的情緒。在撤離哈爾科夫當天,中烏班部分學生面臨打不到車的情況,當地烏克蘭居民得知后,選擇用自己的私家車免費送他們去火車站。一路上,滿是被炮火破壞的建筑、電車軌線、碎玻璃。"我們當時帶著行李,正好有當地的一對情侶開車路過,得知我們情況后決定送我們去車站,真的非常感激。"中烏班2019級本科生鄭沛言說道,"到了車站以后,我們用當地語言向他們說了一句‘你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目前,全體學生均順利從烏克蘭撤離。29名學生中,27名學生已經回國,其中17名學生于北京時間3月8日上午7點30分抵達鄭州,10名學生于3月8日中午12點抵達沈陽,正在按照屬地隔離要求進行隔離。另有2名學生在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和布加勒斯特當地中國商會的照顧下留置觀察,擇日將啟程回國。
"從學校前往火車站的路上,眼前滿是已經被炸毀的廢墟,這也讓我明白,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如今的我越發能明白國防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未來我定將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爭取早日為祖國的國防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2019級中烏班本科生郭睿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