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創業熱潮的興起和國家政策對"/>
在過去,很多社會人士和風險投資家都并不看好大學生創業項目,原因很簡單,就是存活率太低,死亡率太高。
但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創業熱潮的興起和國家政策對創業的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越來越受重視和青睞。但即便如此,大學生創業項目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到底是為什么?
根據這兩年來我對大學生創業的觀察和研究,我把大學生創業的失敗歸為三大原因,分別是創始人團隊局限性、項目局限性和有效時間的局限性。
1. 創始人團隊的局限性
關鍵詞:分工、行業認知、價值觀
創始人或發起人在組建團隊時,基本都是先把身邊的幾個好哥兒們叫過來,大概闡述一下自己的創業想法,把前景描繪的天花亂墜,似乎一年后就能把BAT趕超了、把小米也顛覆了,當心潮澎湃之時,就一拍即合開始干了,但干著干著問題就出來了,團隊結構、個人興趣、價值觀等問題互相沖突,有的堅持不了、有的忍受不了,而且團隊的互補性也很差,所以失敗是一開始就已經注定的了。
我認為創業者有了創業項目后,首要解決的是創始人團隊的專業化分工問題,比如我們現在在運營的校園O2O項目,項目涉及商家談判、產品開發、文章編輯、產品設計等,那相對應的你得要有熟悉市場、運營、技術、設計方面的人才,當然,還有最重要的CEO。
如果你僅僅是叫上幾個哥兒們一起干,專業分工是要大打折扣、甚至是出問題的。我記得2013年準備創業的時候,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找合適的合伙人,因為核心團隊的創業素養和合理性已經決定了項目的生死。
其次,是創始人的行業認知和價值觀問題,行業認知就是你對你從事行業的熟知程度,如果自己對所從事行業認識不深,且沒有不斷的學習充電,很顯然,你的路會越走越窄,最后一步步走向死亡。
其實一年前我對創業和移動互聯網行業是不熟悉的,但一年后我能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創業心得和我對移動互聯網較為深刻的認識,是我通過不斷努力學習、實踐和研究得來的成績,有了這段經歷和精神,接下來我還打算寫一本關于90后創業類的書,將我的行業認知應用到極致。
然而,價值觀則是指創業者創業的目的和初衷,你選擇創業是為了掙更多的錢、豐富自己的閱歷還是像Uber創始人一樣解決市場上某個自己無法忍受的痛點。這個很重要,如果有的人想掙錢、有的人想豐富閱歷、有的人想為社會做貢獻,那大家的意見容易產生分歧,結果就是在拖團隊的整體進度,可能導致團隊分散。
我覺得一個項目要掙錢是沒錯的,但你要明白不是每個項目一投入就馬上會有回報的,它需要前期的積累和準備,還甚至有燒錢的可能,而這個時間可能是一年、兩年甚至更久。
2. 項目局限性
關鍵詞:項目方向、個人喜好、樂觀
大學生在選擇創業項目時會遇到三個問題,項目方向局限校園、從個人喜好出發、對未來過于樂觀。
一般大學生在選擇創業項目都會選擇自己所熟知的校園,因為熟悉、容易落地、方便推廣,且資源相對集中。但弊端就是項目的可擴展性和復制性很差,因為校園市場的特殊性和人群單一性決定的,而且每個本地市場的競爭對手眾多,競爭激烈惡化(最近俺來也、小麥公社等校園O2O平臺正在嘗試突破這一局限)。
其次,在選擇項目時,很多人都習慣性地從個人喜好出發,主觀地認為自己喜歡的項目、產品,消費者也一定會喜歡,前期太缺乏對市場的調查和理性的分析。
最后,對項目發展前景過于樂觀,對銷量及利潤率預計偏高,而對自身的營運能力、后續資金的投入、風險控制等因素估計不足。項目的選擇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要多花些時間去做調查和交流,千萬不能怕別人會偷了你的想法,抱著完善項目的初衷去交流。
3. 有效時間局限性
關鍵詞:創業外的時間、一起開會的時間
然而,作為一名大學生,除了平時的上課,我們還有社團、課外作業、玩耍、談戀愛等等,如果在加上創業,你一天的時間基本就沒了,所以選擇創業,基本就拒絕了好好聽課,或只能投入更少的時間,如果你敢說你都能兼顧得來,那我可以告訴你基本創不好業,或你的二者兼得將導致其他創業伙伴忙得要死或你們的創業項目一直平庸無常,因為如果你真的要把創業做好,一定要花很多很多很多的時間進去,包括吃飯、睡覺、走路的時間,這是公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