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8日,2015年北京地區畢業研究生專場供需見面、雙向選擇
招聘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730家用人單位提供了1.8萬個就業崗位。
廣州1月15日電 今年走向社會的廣東省高校畢業生約50萬人,加上外省入粵求職的畢業生約80萬人,求職人數持續攀高。經過去年秋季65場招聘會之后,仍有許多畢業生沒有去向。 分析人士指出,在珠三角優質崗位減少、就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畢業生一方面要拉長就業周期,另一方面還要擴大就業半徑,調整就業方向,盡早實現就業。
工作沒有眉目,過年不愿回家
2014年秋季學期已進入尾聲,廣州市一所重點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余海澄決定留在學校里過春節,這是他離家求學四年來的第一次,“找工作沒有眉目,爸媽問起就煩,過年親戚們問起更煩。”
余海澄同宿舍其他室友的工作也沒有什么進展,盡管臨近春節,校園宣講會、招聘會等基本關張,可是這些畢業生依舊每天不停地刷新“應屆生求職”“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招聘網站,以及校園網中各大論壇,希望有心儀的職位發布,讓自己在過年之前多投出幾份簡歷。
根據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對人力市場的監測,目前平均每周進場求職的應屆高校畢業生達7.5萬人次,同比增加了7.1%。廣東智通人才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公關部高級經理蔡小梅介紹,秋季學期結束,一些企業完成了“掐尖”招聘,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基本已有去向,其余的學生仍在繼續尋找就業機會,還有人會寄希望于春招會,甚至繼續觀望,因而延長了就業周期。
優質崗位減少,就業競爭加劇
根據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對1萬家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監測,2014年第三季度,反映企業景氣預期的“購進價格指數”從54降至51,“從業人員指數”從50.6降至48.2,表明企業擴張勢頭減弱。
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企業升級轉型以及經濟發展增速放緩,新增崗位數量減少。針對大學畢業生而言,表現為優質崗位減少,就業競爭加劇。
蔡小梅分析,從薪酬情況來看,應屆本科畢業生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基本與往年持平。而變化明顯的是,珠三角企業提供的崗位數量有下降趨勢,如果畢業生仍固守珠三角地區為就業方向的話,就業前景并不樂觀。
大粵網對廣州高校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北上廣深依然是過半受訪者認可的就業城市,占52.16%,而18.6%的受訪者會“回到家鄉的省會城市”,21.93%的受訪者表示“回到家鄉”,選擇到國外就業的占7.31%。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蔡禾分析認為,大城市在吸納就業和生活方式上,對高校畢業生更有吸引力,然而,僅考慮留在北上廣深工作是有難度的,有必要將就業區域進一步擴大。
既要拉長周期,又要擴大半徑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的畢業生頗為“淡定”。廣東省勞動學會副會長羅明忠認為,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庭有所積累,一些畢業生即使不馬上就業,也不至于餓肚子;另一方面,拉長就業周期,會有更多機會選擇職業。
專家指出,在經濟形勢的新常態下,高校畢業生實現盡早就業,需要理性擴大就業半徑,可以考慮投身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事業,目前中西部地區發展勢頭強勁,許多單位和企業求賢若渴。
例如,在貴廣高鐵開通前不久,貴州省來廣州進行了一次大型招聘,貴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陽保稅區以及十個區市縣所屬的53家企事業單位參會,提供了2074個就業崗位,涉及機械制造、制藥、食品加工、金融、工程管理等專業門類,薪酬最低3500元起,最高年薪達50萬元,平均月薪為5280元。
蔡小梅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崗位的需求不一致,在提升自我的同時,也要調整心態,將眼光放得遠一點,嘗試自主創業或者加入適合自己的創業團隊。
鄒天朗和另兩名同學埋頭于他們的創業項目“愛妃”情趣用品的研發,目前他們不僅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還吸引了身邊一些同學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