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高校的教學工作回到正軌,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基本恢復正常。然而對于2021屆畢業生來說,疫情的“后勁”比人們想象的更大,其中一個最大的影響就是實習。《法治日報》在調查中發現,有不少大學生陷入了無法實習或者只能“掛名實習”的尷尬境地。
實習,是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更是大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生產實際,獲取、掌握生產現場相關知識的重要途徑,還是為求職加分的重要方式。實習如此重要,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少大學生面臨實習難,這個問題須引起重視。
這里所說的實習難,既表現在有的高校暫時取消了實習安排,也表現在部分單位因為疫情不接受實習生。即便有“云實習”等線上機會,也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據悉,有些大學生倒是完成了實習,但大多都是家里有關系,也就是說家庭有人脈、有背景的大學生才可能解決實習難。
那么,絕大多數家里沒有關系的大學生,誰來破解他們的實習難?筆者以為,這需要各所高校、各類單位、大學生和有關部門,在當前防疫管理規則下盡最大努力去解決。只有確保疫情背景下的大學生實習不欠缺、有實效,才能為他們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并為相關各方帶來共贏。
首先,確保所有該實習的大學生都有實習機會。這應該是高校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即使沒有條件安排線下實習機會,也要確保大學生都有線上實習機會。北京、湖北、廣東等地眾多高校通過“空中雙選會”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希望類似做法全國推廣,覆蓋所有實習生。
某些高校暫時取消實習安排的做法不可取,有因噎廢食之嫌。因為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較好,連續多日無本土確診病例,各行各業在積極防疫的同時,基本上都已經恢復了正常狀態。高校大學生實習工作也應該適應新常態,及時做出合規合理的安排,保障學生的實習權益。
教育部的要求是,學生春季返校后,原則上不組織大規模集中性的校外實習、社會實踐和企業參觀考察等活動。這釋放出兩種信號,一是在校內或者居家參與的線上實習活動是可行的;二是校外實習只要不大規范集中組織也是可行的。希望暫停實習的高校,能讀懂教育部的要求。
其次,盡最大努力增加線下實習機會提升實習效果。雖然線上實習多少有些效果,但無法與親身參與、操作的線下實習相比。有人形象地指出,線上實習猶如“黑板上開汽車”“隔著屏幕學實操”。對大學生來說,線下“真刀真槍”的練習、摸索、試錯和手把手傳承,更有效果。
而為大學生創造線下實習機會,關鍵在于各類企事業單位。從某種意義來說,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也是企事業單位的一種社會責任。而且,提供實習機會對單位來說,既能從中發現可用的人才,也能暫時解決單位人力不足的問題,還能適當增強單位的活力——這些優點不能忽視。
另外,大學生及其家庭也要主動尋找線下實習機會。高校在大學生實習期間,在創造實習機會、解決學生生活之憂等方面,希望多些體諒,能有更多作為。高校在提出實習分要求、發放畢業證方面,就實習而言不能給學生太大壓力。招聘單位,對疫情下畢業生實習要求不能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