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被騙的事并不少見,畢業生走向社會時“花錢買教訓”的新聞也是頻頻見諸報端。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卻在步入社會求職的時候分不清餡餅還是陷阱,這值得深思。通常,在校大學生都進行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然而,知識不等于經驗,知識也不等于能力。大學生求職被騙,很大程度上說,折射出當下大學生社會經驗的缺乏。
一定意義上看,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一些社會現象也都會在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得到體現。從這一點來說,大學校園生活并不缺乏對學生生活經驗等素質能力的鍛煉。然而,事實上,高校作為教書育人之地,仍與現實的社會在面對的人群、接觸的事物上有所不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大學生踏入社會時經常“吃虧”,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的原因。
大學生在校園里的學習,應當是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為目標。包括專業知識技能、生活工作能力等方面,而一定的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等因素也必不可少。誠然,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不能相提并論,沒有實踐何來經驗?但很多學生身在“象牙塔”中,往往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只關心留意身邊的事,對一些社會現象、社會事件并無太多的留意,忽視了對“間接經驗”的積累。等到畢業走向社會時,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便顯得手足無措,以至于上當受騙。
初入社會的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與閱歷的不足,對一些用人單位缺乏必要的了解,對很多招聘信息也不能清晰地認識,缺乏深入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稍微不注意,便會落入別人的圈套,上當受騙。此外,很多畢業生往往求職心切,不能沉著冷靜地對待繁雜的招聘信息,一心只想著求職成功,盡顯浮躁和輕率,這也是大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經驗與能力的表現。而很多騙子正是利用畢業生的這種心理進行欺詐。
種種畢業生在求職時上當受騙的現象給廣大在校學生和畢業生提了個醒,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社會經驗與能力的積累,不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另一方面,在求職時,也得時刻提高警惕,保持冷靜穩重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