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就業難,有人認為不要隨便地把"擴招"和"就業難"這兩件事情聯系在一起,這兩者的關系好像很直觀,但其實很復雜,要作為一個系統來看。大學生就業難與城鄉二元結構有關,一些教育專家認為,"我們國家的城鄉二元結構不解決,這個問題將永遠存在。但是二元結構的解決,又跟人才很有關系,解決得好,就良性循環,解決得不好,就惡性循環。"
要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筆者是贊成的,近年來,在分析大學生就業困境時,往往都是從局部看問題,比如大學生就業觀有偏差、不愿意去基層,等等,由此使得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問題。可如果從系統的角度分析,就不難發現,無論從社會需求的人才數量,還是人才質量看,擴招其實也是造成就業難的原因之一。不分析教育發展的問題,把就業難歸因于城鄉二元結構,也是缺乏系統性考慮的。其實,當今大學生就業難,關鍵在于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脫節,存在著另一個"就業越難,招得越多"的惡性循環。
教育的發展,首先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規律,即教育的條件,能否給予受教育者有質量保障的教育,如果教育條件不足,而培養規模過大,將會造成人才培養質量下降;其次要分析社會人才需求,即人才培養數量、層次、結構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匹配,適度超前(以進行人力資源儲備),但不可超前過多,否則就可能出現人才培養數量、層次與結構失衡。
從世界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程看,也有"擴招"的過程,但他們比較有效地防止了教育質量下降、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就是堅持了以上兩個標準。一方面,擴招大多由社區學院、職業教育完成,原來承擔精英教育的學校大多維持原有規模,不擴招;另一方面,對擴招的數量和層次、結構進行充分調查,比如《英國高等教育白皮書(2003)》指出,英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從43%提高到50%以上。而具體怎樣擴招呢?是根據對社會需求進行的分析,英國大幅擴招兩年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以上述兩個基本標準來分析我國的擴招,無疑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違背規律,擴招的速度過快,數據顯示,1998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生108.36萬人,本專科在校生340.87萬人,這兩個數據發展到2008年,分別達到607.66萬人與2021.02萬人,也就是說,在10年間,我國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與在校生規模擴大近5倍。
其二,沒有對社會需求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不知道社會究竟需要哪一層次,以及多少人才而盲目擴招。
事實上,如果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條件,以及從人才需求的真實情況出發,我國當前能培養的高質量大學生,可能不是每年600多萬規模;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可能遠沒有有關專家預測的那么多——不少專家是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對大學生的需求,來簡單類比我國應該對大學生人才形成的需求,但我國的產業結構其實與發達國家很不相同。那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路,將有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調整產業結構,創造對大學生的有效需求;另一個方向則是調整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與節奏,將其與現實的社會需求對應起來,也就是說,要認真分析我國當前的產業發展,究竟需要高等教育培養哪些人才,由此來確定高等教育學校的辦學定位與人才模式。
從務實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出發,教育部門應該從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至少應該認真反思擴招中存在的問題,提供給受教育者有質量保障的教育,不讓這些問題在今后的教育發展中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