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記者走進一群“大忙人”,聆聽他們的苦衷,解析社會不同群體忙碌不堪的原因。據采訪,就職于上海一家外資會計事務所的林云說:“工作任務重,不得不加班”;山東濟寧一家服裝加工企業流水線工人畢志偉稱,加班當“兼職”,爭取多掙錢;吉林長春一家國有企業財務部門工作的陳磊說,“平時加班不少,但不是因為工作沒有完成,更多是陪領導和同事一起加班。”而農民工加班的主要因素是“加班型”的薪資結構在作怪。
從新聞報道的內容來看,記者確實花了真功、動了真心來撰寫這篇采訪報道,選取的采訪對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外企白領、產業工人、農民工和國企干部,并深入挖掘了他們的心聲。應該說,這個報道真實還原和解析了社會不同群體忙碌不堪的原因,是一個可信的報道。
對于外企白領、產業工人和農民工忙碌不堪的原因,筆者既感同情又感敬佩,同情他們的境遇和辛苦,敬佩他們的敬業和打拼。與他們相較,國企干部的忙因卻顯得那么格格不入,他們“加班”居然是為了“給領導留下好印象,獲取領導的認可,獲得提升的機會”。這種“假加班”、“偽加班”的“忙因”,無疑是一種無病無病呻吟的“盲音”,換來的不是同情而是抨擊。
干部為了“印象分、認可分、提升分”而熱衷于的“假忙活”、“偽加班”,把功利心、利祿病暴露無遺。
造成干部加班“盲音”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有這么幾條,一是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體制原因,無論是國企還是黨政機關最不缺的就是干部,干部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幾人干一人的活,又想掙表現,這就催生了“偽加班熱潮”;二是分配“大鍋飯”、考核“走過場”的制度原因,機關干部考核長期存在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老毛病,致使一些不干事的盯著干事的“業績”、瞄準提升的“契機”,以至于出現了“掙表現”的“偽加班熱潮”;三是急切“上位”、追名逐利的心理原因,有些人當黨員、做干部的動機不純、心態不正,受傳統“升官發財”思想的影響,一門心思想著當官、當更大官,因此處處“搶先機”、事事“占便宜”,就連“加班”這種苦差事都不放過,爭著“假加班”、“偽加班”。
要消除干部加班的“盲音”,除干部自己要搞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外,還得對癥下藥,從體制改革、制度設計、源頭把關、教育監管等關鍵處著手,關心厚愛真加班的“老實人”、懲戒教育“偽加班”的“老好人”,方能營造風清氣正的干部環境和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