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打一份工,已滿腹怨言,但就有人不僅打一份工,他們做完全職還去打兼職,也有人同時打多份兼職工。大部分人兼職是為增加收入,補貼生活,也有人是為了興趣而兼職。
專門開拓兼職市場的業者指出,本地市場有三種主要兼職者,兼職工占了勞動力市場的10%。與鄰國比較,本地人打兼職的不算多,而一般人對兼職也采取較保守態度。四名不同情況的兼職者分享當中的艱辛與得失。
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一些人的24小時卻拉得比別人長。
根據人力部研究與統計署去年1月發布的《2014年新加坡勞動力》報告,本地約有20萬5000人從事兼職工,相等于勞動力的10%。這與2012年的19萬6800人比較,微增了0.4%。
報告指出,婦女、年長者和青少年較傾向于打兼職工。每10名兼職者當中,有近7人(69%)從事非專業人員、經理、執行人員和技師(Professionals, Managers, Executives and Technicians,簡稱PMET)的行業。一些較普遍的兼職包括廚房助手、銷售員、清潔工、營業員、補習教師和侍應生。
兼職在本地非常態
職業介紹公司RecruitPlus Consulting總裁陳志強指出,工薪族若要應付不斷增加的生活開銷,除了等待升職加薪,就是找一份兼職,用多余時間換取金錢。
33歲的許顯龍正看準兼職勞動力市場,去年2月成立了就業網Temploy,專為兼職者提供工作配對服務。短短一年內,就吸引了1600多名用戶。另一個兼職網站Joie,則專門為16歲至22歲的青少年找兼職工,創辦人之一為30歲的林榮杰。
許顯龍指出,兼職工在一些國家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非常普遍。“在菲律賓,每個人平均同時會打三份工。在印尼,八九成的年輕人除了全職,也至少有一份兼職,而雇主也鼓勵他們這么做,因為他們知道單憑一份工資是不足以養活家庭的。在新加坡則相反,兼職工甚至被視為有點見不得光。如果你有一份兼職,大概不會告訴你的全職雇主,也不會四處向親戚朋友張揚。”
三類主要兼職者
他說,勞動力市場上主要有三類兼職者。第一類是擁有全職,但為了增加收入而做兼職的人。第二類是在職場上面對一定歧視的群體,如體障人士、年長者、懷孕婦女、前囚犯、愛之病患者等。許顯龍說:“他們其實可填補我國的人力短缺,尤其是懷孕或剛生產的婦女。她們一般教育程度高,非常有責任感,可是當她們要重回職場時,卻會遇到困難。”
第三類則是利用假期打工的年輕人,沒有養家的負擔,只為了多賺點零用錢。
林榮杰觀察到,月薪2000元以下的國人往往需要一份兼職,才有能力應付生活開銷。他說:“每個星期工作五天已夠辛苦,要不是為了錢,有多少人愿意在工休日扛起另一份兼職?”
四名受訪的兼職者當中,就有三人以增加收入為主要目的。土木工程師謝俊祥上有長輩要供養,下有兩個年幼兒子要撫養,是典型的夾心層。為了補貼家用,他只有在時間的夾縫中兼職房地產經紀;清潔女工陳桂英過去10多年來,一人身兼多職,胼手胝足養大兩個兒子;十多年來以打兼職工為生的國文,是只為金錢而奮斗的“打工達人”;教育工作者曾秀湘則純粹為了個人興趣,兼職美甲師,在兼職者當中屬于少數。
無論兼職的理由是什么,四人在兼顧不同職業的過程中,也品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謝俊祥(36歲)
土木工程師兼房地產經紀
在不少人眼里,工程師或許是一項待遇相當優厚的工作。對于土木工程師謝俊祥來說,卻有必要兼職房地產經紀,才能維持一家老小目前的生活水平。
畢業自南洋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的謝俊祥,第一份工作是建筑承包商,后來加入建筑設計顧問行業。他目前在一家土木及結構顧問公司擔任全職建筑顧問與培訓員,負責監督多項土木建筑工程。
2008年全球經濟大衰退,同一年,謝俊祥夫婦的第一胎誕生。寶寶的降臨自然給夫妻倆帶來喜悅,但也無形中增加了經濟負擔。謝俊祥原本就與岳父母同住,如今上有老下有小,夫婦倆雖都有全職工作,難免開始感到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