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娃參加畢業典禮、大學已生二胎…"/>
小貓(化名)和她的女兒。
本科生子的媽媽:即使計劃被孩子打亂,該有的前程一樣會有
今年5月,小貓(化名)大學畢業了,而她的孩子也已快4歲。
2012年,剛上大學的小貓發現自己已有一個月的身孕,“盡管我們一直都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有些措手不及。”小貓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時她與男友都懵了,“我們確實太小了,只有20歲。”
男友提議“先打掉,以后我們還會有孩子”,但小貓決定把孩子生下來,“那時想得很簡單,就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懷孕6個月時,小貓告訴了男友的爸媽,他們非常尊重小貓的選擇,但也反復問她會否后悔,并向她說明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懷孕7個月時,小貓告訴了自己的父母,當時父母還勸她把孩子打掉,但小貓態度堅決。
“很多人說把孩子生下來會毀了我們一生,我只想說,倘若區區一個孩子就能把我毀掉,這只能說明我本就不堪一擊。”小貓告訴澎湃新聞,那時的她一點兒也不怕,不怕男友變心,不怕前途堪憂,“我相信就算計劃被孩子打亂,該有的前程一樣會有”。
懷孕7個月時,小貓跟學校說明情況,辦理了休學,“老師也很通情達理,說我和我老公是負責任的男女”。
2013年7月,小貓的孩子呱呱墜地,照顧孩子半年后,小貓重回學校繼續念書,孩子由婆婆照顧,一個月回去看一次,男友選擇輟學工作。
現在的小貓是一名專業攝影師,而丈夫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工作,一家三口生活得幸福愉快。小貓告訴澎湃新聞,孩子出生時丈夫剛工作,那時生活壓力較大,但他們從沒后悔過。
研究生生子越來越多,生子現象還在向本科蔓延
華南師范大學的小雯(化名)今年即將讀研,她計劃在讀研期間生完孩子,“男友工作了,我也不是太忙,就先把孩子的事解決掉,這樣以后就能好好忙事業。”
小雯說,按傳統應是“先工作后結婚,婚后再生娃”,但這樣在最該奮斗事業的年齡,整個工作進程都被打散了,“工作3-5年正是事業發展期,但又到了晚育年紀,如果被逼生孩子帶孩子,到時壓力更大。”
而研究生期間生孩子,則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現在孩子出生后,自己可以照顧,等上幼兒園時,公婆就可以帶了,而且他們都還比較年輕。”小雯告訴澎湃新聞,今后找工作,“已生娃”還能成為她的“軟性”優勢。
據《北京青年報》調查,女大學生求職時,“你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幾乎成了必問的環節之一。不少女生發現,在簡歷里注明“已婚已育”更有助于就業。北京、河北、山東的應屆本科女畢業生在求職應聘中,被問及是否獨生子女或生育“二孩”的比例高達58.48%。
與此形成呼應的是,高校內的“研究生媽媽”越來越多,生子現象還在向本科蔓延。
新聞系大三女生已生兩個混血寶寶
來自廣州某高校新聞系的朵朵現在正讀大三,但她已經是兩個混血兒寶寶的媽媽,大女兒已經3歲。
朵朵是在大一時懷了第一個孩子,當時她和男友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我們分析了很多,覺得是可以在照顧好她的同時不影響學業。”
孩子出生后,朵朵和家人一起帶著孩子在學校附近生活,繼續念書,課余時間回家帶娃。
2015年9月,朵朵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有了照顧第一個娃的經驗,第二個孩子帶得很順利。她空閑時間還會接一些商演活動,而丈夫從事貿易,“兩個人負擔孩子完全沒問題。”
朵朵告訴澎湃新聞,她比較鼓勵女性選擇先生孩子后忙事業,這也是她選擇生二胎的原因。“先有事業的女性在面臨懷孕時,很容易遭受單位的‘孕婦歧視’,甚至被要求離職,或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朵朵認為,現在很多女性在職場打拼,越拼越放不下事業,很容易錯過女性最佳生育年齡。
此外,朵朵認為,如果全心投入職場,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也會有缺失。“孩子在3歲以前非常需要母親的陪伴和教導,其安全感的建立、健全人格培養等都與母親息息相關。不如先做好母親這份事業,等孩子稍大一點再步入職場,那時孩子這顆小苗扶正了,自己也有更多自由分配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