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娃參加畢業典禮、大學已生二胎…"/>
雨爸雨媽和小雨。
“大四生孩子,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不過,也并非每個大學生媽媽都過得一帆風順。
雨媽是合肥某重點大學的學生,2015年4月,她在本科畢業前夕生下了孩子,生活過得格外艱辛。
“當時男友才21歲,我們什么都不懂,小雨出生的時候只有四斤八兩。”雨媽說,由于孕期壓力大,沒有得到良好的照顧,孩子不僅早產,且身體狀態不佳。“每次想到我都覺得很難受,現在總是擔心他比別的孩子身體差。”
畢業后,雨爸雨媽帶著小雨一家三口去了上海,想干出一番事業,現實卻事與愿違。
“剛去上海時是公公來帶寶寶,但因為丈夫和公公總吵架,不久公公就回去了。然后讓我媽來帶,我去工作,但我媽腿腳不便,沒多久也回去了。”自此,雨媽只能辭職在家帶孩子,丈夫一人在外賺錢養家。
“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8點都只有我和寶寶兩個人在家,覺得很沒安全感。”而且,隨著孩子越來越大,需要花銷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一罐奶粉幾百元,一個星期就要一罐。”雨媽說,那時生活非常拮據,丈夫賺的錢剛好夠花,連房租錢都攢不了。無奈下,他們選擇了把小雨送回了老家。
雨媽說上一次回去見小雨是五一勞動節,再上一次是清明節,除了法定節假日,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回去,而且“回去要路費,不舍得”。
因為沒能攢夠錢舉行婚禮,雨媽和雨爸至今未領證,他們正在努力存錢,打算換套大點的房子,從老家接回小雨,再考慮婚事,“到時候我們要辦一場一家三口的婚禮。”
談及這一年多的養娃經歷,雨媽說:“最主要還是心疼孩子,我們什么都沒為他準備好,卻帶他來到了這個世界。而孩子爸爸明明可以像別的男生一樣,上上班,打打游戲,現在卻每天都要頂著壓力賺錢。”
專家:大學生子要理性思考、認真規劃
北師大校醫院的負責人在接受《北京青年報》采訪時曾說:“現在在校結婚生子的研究生數量穩中有升,在校研究生也已經被納入到學校的計生工作中。”
而2013年《長沙晚報》對長沙岳麓區大學城的大學生懷孕現象進行了調查,在2012-2013學年里,共有60名在讀大學生辦理了生育證,每千名在讀大學生中就有一名女生懷孕辦理生育證。且數據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而這僅是浮在水面上的數據。
華南理工大學計劃生育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大學生在校期間懷孕,必須要憑結婚證到校計生辦進行登記。”因此,一些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無法領證的懷孕學生往往選擇了秘而不宣,而這些“隱形”的大學生媽媽才是懷孕大學生的主體。
對于大學生在校期間懷孕現象,專家們也是褒貶不一。
“自古以來都是‘成家立業’,先成家再打拼事業,我覺得在大學期間能解決婚姻大事挺好的。”情感兩性作家陳保才告訴澎湃新聞,他個人比較提倡早婚早育,“如果能在大學階段找到攜手一生的伴侶,說明這個學生情商高,有本事,有魅力。”
陳保才表示,現在社會上太多年輕人都把精力投入到事業中,只有在閑暇時間才能抽出時間談戀愛,有時甚至都不會戀愛,造成了許多情感危機。“我處理的情感問題中,大部分都是大齡剩男剩女,有的甚至36、37歲還在相親”。
此外,陳保才還提出,現在晚婚晚育,造成孩子出生后祖父母年紀太大,無法照看,而父母30歲左右正處于事業上升期,更是舍不得工作,只能花錢請保姆。“現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都不多,四代同堂的更是少,缺少親人的陪伴,其實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好。”
但他也提醒,大學期間生子必須有三點前提:一是學業穩定,未來工作有保障;二是兩個人感情穩定,對未來有計劃;三是父母支持。
上海市婦女干部學校副教授周美珍認為,大學生子如果建立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無可厚非,但目前現實中很多大學生懷孕,其實都糊里糊涂、不負責任。“他們不是經過計劃的,而是在性開放、性隨意的情況下發生了意外,沒想好就沖動地把孩子給生下來,一輩子被毀了都不知道,對事業更是一點兒幫助都沒有。”
對于大學生結婚、生子越來越多,上海市政法學院社會學專家章友德認為,除了一部分是由于性觀念的開放,另一部分原因是基于目前的社會環境,女性為了更好地協調生活和事業而做出的選擇,“在就業市場上,女性尤其是結婚未孕的女性仍存在劣勢,工作前先結婚生子,是她們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的結果,是成熟理性的。”
章友德曾經帶過的研究生,也有不少在讀研期間結婚生子,他說自己在理解的基礎上表示支持。但章友德也提出,目前大學教育還以傳授知識為主,學業和生育之間存在著對立的矛盾,這也是大學生生子引起爭議的原因之一。“其實大學除了傳授專業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生活,如何處理未來會面臨的家庭、婚姻等問題。”他認為,讀者在討論大學生生子的同時,還應該思考一下大學教育,二者是否真的無法協調?又該如何協調?